第07:角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4月10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新闻网 | 返回首页|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栖居在竹艺雕刻的诗人
  记者 郑丽敏

  在丹城一小区的一间小小自行车棚里,朱宏苏终日与竹为伴,室内堆满了竹子。他对每一片竹子打磨、构思,并以刀代笔,将诗情画意刻在竹片上,一个个独具创意的竹刻作品在他手中诞生,既能表现人物的古朴神韵,又能诠释山水的清逸高雅。他的作品逐渐成为上海竹刻市场的热门藏品,有了一批追随他的铁杆收藏家。

  情有独钟雕竹根

  朱宏苏的老家在西周镇儒雅洋村,那是一个藏着悠长历史故事的地方,青砖黛瓦、大屋深巷、雕花重檐,默默讲述着过往的繁华。小时候,居住在友二房的朱宏苏细细观摩着卷棚廊和木窗上内容各异的精美雕刻,心中就升腾起一个梦想:长大后,要成为一名雕刻艺术家!

  上小学五年级时,朱宏苏惊喜地发现,他家后院住进了一群竹根雕艺人。每天放学后,朱宏苏就迫不及待地往自家后院跑,他站在这群竹根雕艺人身边,如痴如醉地看着他们将竹根一刀一刀雕刻成一件工艺品。朱宏苏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雕竹根。

  初中毕业后,父母希望朱宏苏跟着姐夫学技术,将来当泥水匠。朱宏苏却提出要去学雕刻,父母听了连连摇头。“家家都要造房子,泥水匠不愁没活干,学雕刻不实用。”父亲劝他想明白点。朱宏苏不听劝,坚持要去学雕刻。父亲见他如此固执,就说:“假如你要去学雕刻,那么,从你迈出家门的那一天起,家里不再资助你一分钱,你要靠雕刻养活自己。”

  朱宏苏有个表哥,办了一家工艺厂,专门做竹根雕,他给姨父写信,希望到表哥的工艺厂学雕刻,表哥同意了。

  1988年,朱宏苏来到丹城,在表哥的工艺厂当学徒。厂里免费提供中晚餐,但早餐得自己解决。第一个月,朱宏苏的工资只有12元,除去7元的房租,还剩下5元。这5元钱,光用来对付一个月的早餐,都不够。他努力节省着每一分钱,到了月底,还是没有钱吃早餐,只好挨饿。即使肚子饿得咕咕叫,朱宏苏也从没有动摇过,他喜欢雕刻,饿着肚子也要学好这门手艺。

  看着师傅们操着刻刀,熟练地干着手里的活,朱宏苏羡慕极了。有时,他会趁师傅们不在,偷偷拿起他们的刻刀在废竹根上玩一把过过瘾,但终归没有技术,刻出来的东西根本不成样子。

  表哥是朱宏苏的启蒙老师,两年后,勤奋好学的朱宏苏已经能独立雕刻花花草草了,他的工资也涨了,不仅能吃饱饭,还能在闲暇时看看电影。

  1991年,表哥经常带着朱宏苏到广州等地参观考察。一次次出远门,让他长了不少见识。朱宏苏参观了很多艺术大师的石雕、玉雕、木雕作品,他总是想:这些造型,能否运用到竹根雕上呢?那时,没有照相机,他把自己看到的好作品都牢牢记在心里,回来后,就在竹根上尝试着雕刻。

  因为当时象山竹根雕外销市场萎缩,朱宏苏另谋生计,去河北开家具厂。那段日子,他没有忘记竹根雕,喜欢在自己制作的家具上面随手雕刻几刀,为每一件家具添风采。

  2001年春节,朱宏苏回到象山,听闻象山竹根雕已经打开了国内市场,于是,他又开始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在朋友的竹根雕工坊干活。3年后,他租了房子,自己单干,接外加工的活。有段时间,他专雕蟹篓,因为工艺精巧,订单接踵而来。

  那时,著名竹根雕大师张德和经常路过他的工作室,把他的勤奋和根雕技艺都看在眼里,待德和根艺美术馆成立后,张德和大师就邀请朱宏苏到他的工作室上班。

  在张德和根艺美术馆,朱宏苏的创作环境大为改善,他一头扎进创作之中,根雕技艺有了长足进展,《知秋》《和谐秋韵》《自由》《齐心协力》等多件竹根雕作品在全国、省、市级专业展览中获得大奖,另有多篇专业论文发表或获奖。

  自我陶醉写诗歌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从一片小小的落叶能感知季节变换。朱宏苏说,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每一个人都很渺小,就像一片树叶一样。但小事物也能感知世界的变化,正如一片落叶能感知秋天。他把自己的网名取作“知秋”,希望自己永远不要骄傲,时时提醒自己只是一片平凡的叶子,但要做一片有悟性的叶子。

  朱宏苏热爱生活,工作之余,他喜欢参加户外活动,结识了一批诗人朋友。有一次,他和几位诗人朋友一起参加户外活动,吃中饭时,这几位诗人一直在谈论诗歌,朱宏苏坐在他们中间,一句话都插不进去。到了吃晚饭的时候,这几位诗人还在热切交谈,沉浸在他们的诗歌话题中。朱宏苏没有写过诗,平常也没有研究过诗歌,他坐在诗人们中间,认真听着他们的谈话,心中对诗歌产生了莫名的好感。

  他到书店买了几本诗集,潜心研究人家是怎么写诗的。看了几本诗集后,他觉得,写诗并不难,决定从模仿开始,也要写几首现代诗玩玩。

  学习写诗,他发现自己几乎尘封的记忆被打开了,往事扑面而来。浪漫的情怀、心底的感动、对一草一木的感情……一切埋藏在心底的东西都在瞬间被唤醒了,让他有了取之不尽的诗歌创作题材。

  “那口井,在记忆里/就像是安放在庭院的一条河流/从一滴水/到装满的一担担水/所有的都从石头上站立起来/还有,从里屋到后院,那些装在竹篮里/悬挂在屋檐下,来不及播种的花籽……”

  “八月的风,九月的雨/还是延续几百年的那一场又一场疼痛/友二房西屋两层四间,早已/藏不得半点湿凉/在深夜噙满了泪水,下半身/已经瘫痪在另一场虚脱中……”

  “当我老了/十月的风/隔着一张黑瓦,堆砌着先人的符号/此刻,我回到老家/坐在门槛上,只为了查阅那些/缝补在衣襟里无法掩饰的事物……”

  一首又一首原创的现代诗,以“知秋”之网名发布到各大论坛,引起业内专家的关注和好评。一次偶然的机会,朱宏苏认识了宁波市作家协会主席、《文学港》主编储佩荣,在她的扶植下,朱宏苏一发不可收拾,一首首诗歌从内心喷薄而出,伴随着一颗滚烫的心在稿纸上燃烧。他的第一首现代诗《老家儒雅洋》就发表在颇具影响力的宁波文学期刊《文学港》上。如今,他创作的诗歌已经在全国40多家文学报刊上发表,入选多本诗集。他参加省内外的各种诗歌比赛,也收获颇丰。他的身份,也从原先的“竹根雕艺人”变成了“工艺美术家兼诗人”。

  以刀代笔玩竹刻

  2012年,朱宏苏从德和根艺美术馆出来,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叩问自己:是重复竹根雕外加工的老路,计件做工艺品?还是搞创作,做艺术作品?

  思虑再三,他决定放弃竹根雕,改为玩小件的竹片雕刻,走艰难的创作之路,向文玩市场进发,自己的作品让市场来定价!

  玩竹刻需要懂字画、懂历史、懂美学,连着三年,朱宏苏没有赚到钱,他就像一个饥饿的孩子,一头扑进了竹刻艺术之中,反复揣摩、练习。

  曾经,朱宏苏创作过无数以蟹为题材的竹根雕作品,现在他又专注于小件的竹刻。朱宏苏每一天的生活很简单,一杯水、一片竹、一把刀,很多时候,他在静思。靠着这一份耐心和执着,成就着一份值得去传承的信仰。从竹根雕到竹刻,不变的是专注。朱宏苏说:“在慎独慎行中,即使寂寞也充实,即使贫穷也富有。”

  在安静的时光里,朱宏苏与老房子里的老竹片有诸多共鸣,手握着经历了两百年岁月沧桑的褐色竹片,他分明感觉到了“沉淀”的魅力。他喜欢在这样的老竹片上雕刻,这仿佛不是在雕刻,而是走近了深邃的历史,触摸到了过往的岁月。

  那些被虫子咬过的竹片,在朱宏苏的眼里,有着别样的风情。他从不嫌弃它们丑,他会给残竹赋予一种场景,一种创意,给它们第二次生命。他随手拿起一片残竹,在他眼里,竹子自然生长形成的明暗纹路如缓缓流淌的海水;虫咬之处如退潮后裸露的滩涂,这里有贝螺爬过的痕迹,有一只螃蟹蠢蠢欲动。

  三年的时光,沉淀出了一位实力派竹刻师。普通的竹片到了朱宏苏手里,被玩出了玉的光泽和质感,晶莹剔透,被他精心雕刻过的竹制素器,置于案上,让人爱不释手。2015年10月,他的作品进入上海市场,成为收藏家争相收藏的珍贵艺术品,“知秋”这个网名成了他现在的艺名,在上海竹刻艺术品市场走红。

  竹根雕大师张德和说:“朱宏苏是象山竹根雕艺术界的后起之秀,为人善良朴实、随和谦虚,为艺勤奋好学、精益求精,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且文学与雕刻艺术双修并进,十分难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社会
   第04版:国内国际
   第05版:塔山
   第06版:财经·车友
   第07版:角色
   第08版:广告
栖居在竹艺雕刻的诗人
只要共同努力 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今日象山角色07栖居在竹艺雕刻的诗人 2018-04-10 2 2018年04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