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正是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时候,然而,上马岙村的一位贫困户却是不一样的情景。20多年前,丈夫去世,没过多久,儿子突发癫痫休学养病,家里四处筹钱为他医治已负债累累。目前,37岁的儿子仍旧没有劳动能力,而且每年都要花费两三万元医药费;40多岁的女儿,用微薄收入帮扶母亲和弟弟,至今未能成家。看到老人朴素的面容、满是沟壑的脸和粗糙的双手,我既为她的亲情感动,又为她的境遇心疼。我们怎么帮?捐钱、捐物,虽然这样的帮扶方式会使贫困户实现短时间脱贫,但并非长久之计。她非常勤劳,目前打理着一亩地的土豆,每年还种植杨梅、枇杷等水果。“愁啊,种的东西卖不出去,有时候眼睁睁看着东西烂掉。”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些农产品可是她主要收入来源啊,为什么不从这里找突破口呢?我与组员马上商议对策,经过一番认真考虑,决定以配送公司收购、学校食堂采购的形式,帮助她打通销售渠道。当得知了这个好消息后,她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儿子,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也许这种帮助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能让他们的生活过得更好一些,我们的扶贫工作不也起到效果了嘛。
何婆岭村和金家岙村的撤并工作,也是一段难忘的经历。这两个村都是泗洲头镇著名的“旅游名片”,是山海文明示范线上两颗璀璨的明珠,相信通过“强强联合”的并村,坚持走乡村旅游抱团发展道路,可以充分发挥两村现有资源禀赋,实现绿水青山淌金流银。但理想的实现往往要通过一条曲折之路,“新村如何命名?”“村委会办公地点设在哪里?”……村民的这些疑惑逐渐显现,行政村规模优化调整推进速度也开始放慢。为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撤并工作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支持度,我将《致全镇人民的一封信》亲自发放到村民手中,运用手机短信、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以及参与两村村干部会、群众代表会等各种会议宣传两村撤并细节流程、政策利好、发展优势。群众有不满的情绪及时安抚,群众有不解的疑问及时化解,群众有合理的建议及时采纳。渐渐地,大家的心齐了、劲足了,行政村规模优化调整也驶入了“并村聚心同发展”的快车道。村民们也逐渐地意识到,新村融合焕新颜,两村本来就是一家,源远流长,未来成为了一个村,必须要齐心协力共创美好未来。
如果说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我们顺利推进贫困户脱贫和两个行政村撤并成功的基础,那么我们主动了解民情、主动倾听民意、主动解决民忧,就是我们干好农村工作的关键。两村债务差距较大,并村后债务问题怎么去处理?这是我听到部分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是社情民意的源头,我们要善于听好群众的“骂声”“呼声”“笑声”,及时摆明态度、修正自我、解决诉求。于是,我认真摸清两村现有资产类型和历史债务情况,然后借鉴其他撤并成功村的财务处置办法和成功案例,在确保撤并过程中集体资产安全和并村后村级财务管理规范的前提下,得出了在不增加群众负担的基础上逐步消化债务的方法。目前,新村账目合并实施方案已明确,并得到村民和村干部的一致认可。为了进一步拓宽服务群众渠道,我们开通了镇级农村服务热线,帮助一位上马岙村村民利用“订单式”养羊法,解决养羊效益不高的问题。目前,他的首批10只羊已全部被认购,预计年底前增收近2万元。
做好农村工作,必须要有一种为基层解难的责任担当、一种为群众服务的主动意识。古训云:诚以待人、无物不格。我们要真真切切地站在群众的角度,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不遗余力地发挥自身的能力,办其所需、缓其所急,用真情、真心、真意的服务,为群众过上好日子尽一份心、出一把力、添一道彩。
县派泗洲头镇工作组副组长
齐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