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全省各地持续深化“千万工程”,谋划绘制共同富裕和数字化改革大场景下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新图景,涌现出一批新时代美丽乡村县域新标杆。近期公布的《关于命名2021年度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的通知》,11个县(区)光荣上榜,象山县名列其中。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份荣誉是全省首批、全市唯一,集成展现了我县乡村共富共美的万象山海图。
近年来,我县牢牢把握共同富裕、未来乡村、亚运城市蕴含的机遇,集中开展城乡品质“三清三美”行动、共同富裕“两线两村”建设和亚运城市美丽乡村行动等工作,全面启动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全域共美、环境秀美、产业壮美、数智增美、风尚淳美、生活甜美,可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最具滨海风情的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新图景呼之欲出。
联创联建,实现全域共美
“智造蓝海”精品线彰显锚定海洋经济的决心,“扬帆海湾”精品线展示深耕美丽经济的优势。去年,我县根据市委市政府“精特亮”创建要求,注重串点连线成面,打造美丽景观,做亮特色业态。“智造蓝海”精品线贯穿6个镇乡(街道)34个村庄,串联了包含乡村治理、滨海旅游、集成改革、历史文化等元素的7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5个县级特色村。“精特亮”建设列全市第一梯队,我县“扬帆海湾”线入选宁波首批“最美精品线路”。去年下半年,我县又启动了“西望雅境”“经海逐浪”精品线路创建,由点及面、串珠成链,进一步打通半岛经济“动脉”和城市“文脉”,畅通“美丽富民”转化通道。
同时,我县立足滨海风情,以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打造为主线,开展美丽乡村“规划+”行动,深入推进“两线两村”建设,加快美丽镇村创建工作,集群打造、组团发展,集成展现“山海风貌、田园风光、半岛风情”的美丽乡村示范窗口,全力推动“全域共美”。实施“多村联创、多线联建”工程,梳理明确了“31个标杆、33个组团、16条连线”村庄发展清单,制定了推进“两线两村”建设全域美丽实施方案,构建共商共建共管体系,推进人财技整合、产城村融合,启动县级建设精品线2条、培育线20条和共同富裕村庄28个。
共管共治,实现环境秀美
坚持夯实基础,以“三清三美”行动为主线,对标亚运城市和公园城市建设要求,突出农村“三大革命”,推进“山水林田路房”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高质量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覆盖率100%,连续5年获得省农村垃圾分类考核优胜县。推进以“机械+”阳光房为主体的资源化站点升级改造项目,形成太阳能阳光房为主体,机械成肥、沼气成肥等多种模式互补的终端处置体系,建成95个厨余垃圾资源化站点、日处理能力69.5吨。
高起点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实现农户卫生厕所覆盖率100%,2018—2021年完成农村厕所改造895座,获评2018年省级公厕改造考核优秀县。高标准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完善镇村污水处理体系,辐射全县13.3万户农民, 2019年获评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考核优秀县。实施村庄洁化绿化美化工程,围绕清洁田园、清洁山体、清洁水面和美丽廊道、美丽港湾、美丽村社建设行动,统筹实施春夏秋冬战役、“洁净家园”“整洁田园”及集中攻坚等系列活动,全面整改问题点位10483个,清理各类垃圾近1.56万吨,清洁山体7546亩,拆除棚屋等违章建筑1715处,城乡环境品质明显提升。
众创众筹,实现产业壮美
以“三抢双动”工程为突破,推进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转变,突出抓好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美丽经济业态,实现强村富民,加快共同富裕。坚持产业振兴,深化乡村产业振兴“3435”行动,深入实施“亩均超万美元”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象山柑橘、梭子蟹、白鹅等主导产业效益率先倍增,“两红一白”农业全产业链价值达到51亿元。特别是“红美人”柑橘持续走红,亩均产值超6万元,推广面积3.9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果”。去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52.59亿元、稳居全省第2位。
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创新村民众筹,将“众筹”融资模式引入乡村发展,促进山村变景区、村民变股民。目前全县16个村众筹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了一批“集体主导、村民参与、市场运作”的乡村共富标志性场景。加强乡村产业招商力度,创新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化项目“一链式”服务,积极引入社会工商资本参与乡村建设,先后引进乡村旅游、民宿等产业项目112个、投资超20亿元。去年,全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下村全面消除,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077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6%、增幅全市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
先行先试,实现数智增美
坚持数字创新,按照“小投入大产出、小切口大特色”导向,不断壮大数字农业新业态、大胆探索数字治理新模式,全面加快构建农业农村“数字大脑”。实施数字农业“1121”工程,农业农村“数字大脑”上线运行,新增省级数字农业工厂2个,改造提升数字种养基地14个,象山列入全省农业农村数字畜牧首批“先行先试”单位,柑橘种苗系统成功接入浙农码场景应用。大力培育乡村数字经济,完善县、镇、村三级电商体系,创新“短视频营销”“直播带货”“云逛街”等销售模式,建成淘宝“特色中国·象山馆”,入馆电商主体160家。
积极谋划打造一批数字乡村应用场景,“线上村民说事” 率先入驻浙里办、入选全省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首批“优秀应用”,写入部和省联合印发的《高质量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并在全县6个试点村正式推广。构建宅基地管理“一库一票一图一码”数字化项目,闲置农房盘活应用在浙农促富板块上线,激活闲置农房改革荣获省乡村振兴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在全省率先建成农村产权数字应用平台,推动村级集体资源溢价提效,完成各类产权交易1300宗,集体收益近12亿元。全面推广使用省市县乡村五级联网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智慧平台,实现村级账户资金流转闭环管理。探索垃圾分类管理端智能化,实现9个镇域垃圾阳光房资源化站点数字化全程监管。
群策群力,实现风尚淳美
坚持德治、法治、自治、智治融合,突出全国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县创建,结合国家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家试点建设,加大历史文化村落和特色村落保护利用力度,努力培育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魅力乡村。“活化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实现行政村文化礼堂全覆盖,成功创建省首批农村文化礼堂示范县,逐步形成了渔俗、非遗和古韵三条特色礼堂风情带,建立了渔文化博物馆、渔拓文化展示馆、剪纸文化陈列馆、竹根雕艺术馆等多个民间传统传承基地
“德行指数”提升乡风文明,深化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巩固善行象山、四会说四风、婚丧礼俗整治、慈善“三个一”等特色品牌,探索实行治理积分制,建立农民诚信等六大26项测评指数,示范推广136个村。“党建引领”构建善治体系,突出源头治理,逐步形成了村民说事、大徐经验、代表督事、乡贤治理等一批全国和省市领先的特色品牌。深入开展“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建设,完善农村基层小微权力清单,《深化村民说事打造善治乡村》获选新时代清廉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现代化十佳案例,打造“村民说事”示范村133个,创成信访“四无村”311个,民生诉求办理群众满意率提高至97.8%,农村信访量下降32.2%。
互联互通,实现生活甜美
坚持以人为本,以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为导向,切实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同质同标、促进城乡发展深度融合。加强农村建房风貌引导,推进“设计改变乡村”“艺术改变乡村”行动计划,编制并印发《村(居)民建房指导手册》,定制26套浙派民居村居房型施工图图集,建成贤庠镇青莱村等9个浙派民居集聚示范村,累计完成农房改建3350户,83.75万平方米。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兴农惠民、提升农村气象服务水平、深化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农村公路设施建设,做好“农村公路+”文章,建成美丽经济交通走廊500公里,沿线可绿化路段绿化率100%、城乡公交通车率100%。重视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发展城乡教育共同体18个,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达标率及等级幼儿园覆盖率100%;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做好“医疗+文体”文章,村级卫生室规范化比例达71.55%。拥有农村运动场地562个,农村文体活动中心355个,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达95%。推广农村集中式居家养老,走出了一条以“乡土亲情、保底普惠”为特色的农村集中式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的“象山模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达11%,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98.2%。
组稿:陈月丹 赵鑫 夏超明
供图: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