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霞
亚运来了,市民在家门口欣赏到了帆船、沙排等激情燃烧的比赛项目;亚运盛宴过后,诸如这样的海洋运动能否在我县结出“地瓜”?为此,县政协将“加快发展我县海洋运动产业”作为今年的重点课题,在前期赴舟山等地深入调研并召开多个层面座谈会后形成调研报告,为我县海洋运动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近年来,我县坚持“海洋强县、美丽富民、都市融入、变革驱动”战略,将发展海洋运动产业作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相继出台了《象山县海洋运动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快发展海洋运动产业实施意见》《象山县“两杆经济”发展改革工作方案》等文件,创新构建了“3+3+2”海洋运动产业发展体系;“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管理模式初显成效,海洋休闲运动业态更加丰富,新增帆船帆板、滨海露营、马拉松等新业态。
然而,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我县有关部门对海洋运动认识还不够到位,海洋运动体制机制有待厘清。我县市场对海洋运动产业的敏感性、预见性不足,缺乏转型升级和品牌创新意识。目前仅有相关俱乐部2家、制造企业6家,总体规模偏小,项目不够大众化,海洋运动市场化进程有待加快。
为此,委员们建议,要坚持实质化创新突破,加快推动规划“愿景”变成落地“实景”。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站位,增强海洋运动意识,加快落实《关于加快发展海洋运动产业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尽快出台《象山县海洋运动业管理办法》等专项性文件,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健全船艇管理机制。探索市场运作的公司化管理模式,严格区分休闲海钓船和渔业作业海钓船,并对其进行统一纳管,统一发证;打通优秀专业人才“编制”落地通道,建立开放灵活的引才用才机制,吸引专业人才和团队常驻象山、落户象山;加快打造休闲海钓、游艇观光、帆船(帆板)运动等项目。
要坚持市场化体旅融合,加快推动小众“产品”变成大众“商品”。统筹文体旅项目布局,谋划布局时尚东海岸(帆船帆板、游艇观光)、潮隐西海岸(影视文化、山地攀岩)、斑斓西沪港(滩涂泥玩)、风情石浦港(休闲海钓、捕鱼)、富美大塘港(划船)等区域特色场景,形成错位发展格局;开发游艇体验型、海岛度假型、户外运动型、海空联动型、滩地娱乐型等时尚前沿的海洋运动产品。结合渔文化及其他非遗文化,分乡镇、分时节推出系列化、持续化“民俗+海洋运动”产品,形成“一年四季不打烊”的时空布局。依托海洋资源及亚运会两项赛事承办地的独特优势,打造具有标识度的滨海风情特色马拉松主线路;促进研学旅游相融合,打造“长三角海洋研学旅游首选目的地”。持续举办“青年与海”海潮运动会等,凸显年轻态、海洋味、未来感的滨海城市定位。
要坚持品牌化城市营销,加快推动赛事“流量”变成发展“增量”。要规范行业管理标准,以数字化的思维构建海洋运动公共产品服务体系,同时制定专业人才标准,打好亚运盛会引流IP,集中打造“海洋运动到象山”的城市IP。借助两大亚运场馆,通过举办帆船、海钓、沙排等高端赛事,以“永不落幕”的亚运盛会助力打造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海洋运动示范区、样板区。精简休闲船只、休闲旅游码头、游憩海域等审批流程;全力保障土地、海域等关键要素,加快休闲旅游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台海洋运动相关的免税降税扶持政策,营造海洋运动产业发展的良好“硬环境”和“软环境”,不断提升城市运营能力、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