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新闻网 | 返回首页|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渔机“安家”博物馆唤醒渔港记忆

  本报讯 (记者 董蒙蒙 楼李武) 近日,一批由爱国华侨邵胜华捐赠的珍贵老物件——新中国第一批渔业机械在中国海洋渔文化馆安家落户。这些锈迹中透着历史光泽的设备,不仅承载着海外游子的赤子之心,更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渔业与个体经济腾飞的重要见证。

  这批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生产的渔机,包括手摇钻机、喷灯、台钻、轮砂机、大小压机等设备。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钢制渔船逐步替代木制渔船,柴油机功率升级的需求激增,而石浦缺乏维修齿轮箱的专业设备,当地船东每次维修、改装必须前往杭州等特约维修站,价格昂贵,费时费力。面对市场需求,出生在世代生产铜锡制品的家庭,打小又在石浦港畔摸着渔机长大的邵胜华把握住了机遇,从象山船厂的第一代技术工人,转型成为首批从事渔机维修的个体工商户。1987年,邵胜华创办了“石浦兴华机械修理部”。

  作为海上中转站的石浦,当时上门来求助的客户络绎不绝。邵胜华参考大量专业压机,利用多年来的专业知识,打造了一台专门用于维修或改装离合器齿轮的大型压机,帮助渔民摆脱依赖“外援”的困境,进一步提高渔业生产效率。这也是石浦镇第一台专门用于维修齿轮箱的大型压机。邵胜华告诉记者:“对渔民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这台大型压机解决了当时很多的实际问题,实现了随到随修。”

  邵胜华捐赠的这些“铁疙瘩”正是当年"渔业机械化"运动的代表,也见证了中国渔机工业从仿制到创新的转折,使单船捕捞效率提升数倍。

  最近十几年,邵胜华跟着儿女侨居海外,如今已经83岁的他,有了落叶归根的打算。将珍藏几十年的渔机捐出,他希望通过展陈这些设施设备,让更多人了解石浦渔机的发展历程。

  目前,这些渔机已由中国渔文化博物馆完成了清洗、除锈、保养等措施,正式入驻馆内向游客展出(如图)。它们如同沉默的讲述者,将那个鱼满舱、网如云的黄金时代,以及新中国第一代技术工作者与渔港经济发展相连的故事,传递给每一位参观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塔山
   第04版:天下
老渔机“安家”博物馆唤醒渔港记忆
文明祭扫倡议书
绷紧清明“防火弦”
“三月三”将至 民间艺人筹备忙
徐福研究会三届一次会员大会举行
市测绘地理信息培训会在象举行
南北联动产教融合再添新引擎
关于2021年度象山县城乡供水管网改造工程(西周镇、泗洲头镇、茅洋乡、新桥镇、墙头镇)V标段(茅洋乡)工程撤销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公示
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条例
关于象山县农村供水“一户一表”工程(一期)西周镇土上村工程撤销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公示
今日象山综合02老渔机“安家”博物馆唤醒渔港记忆 2025-03-26 2 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