蛏子,也称蜻子。因其自壳顶到腹缘,有一道斜行的凹沟,很像被绳子勒索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故又名缢蛏。
蛏子是我县沿海常见的一种经济贝类,身材狭长,成椭圆型,形似中指,两壳对称,能张能合,一侧有张合纽带,壳质脆薄,呈黄褐色,两端开口,一端有两根吸排水管,一端有一只锚形斧足,常年直立穴居在海滩泥涂中,以滤食浮游性、底栖性硅藻类或有机碎屑为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葡萄糖、钙、磷、铁、硒、维生素等营养元素,是象山人喜爱的一种常见海产食材。因其肉质丰厚,富有弹性,色泽洁白,润滑细嫩,故吃法众多,风味独特,堪称小海鲜中的一绝。
古往今来,一些名人食客都给蛏子予以高度的评价。清代诗人谢墉在《鲜蛏》一诗中赞美“其光泽如银烁烁,其肌肤如玉溶溶。”在《食味杂咏》中云“西风策策碧波明,菰雨芦烟两岸平,暮汐过时渔火暗,沙边觅得小娘蛏。”并称“浙东之蛏皆女儿蛏也。”更有莫名诗人赞其“沙蜻四寸尾掉黄,风味由来压邵洋。麦碎花开三月半,美人种子市蛏秧”。前人还把蛏子肉身上长着的两个小肉柱,比作古代美人头上扎着的两根小辫,因而在烹制时往往起一些形象而动人的菜名,诸如“芙蓉蛏子”、“仙姑睡牙床 ”、“西施之舌”、 “杨贵妃出浴”,甚至直呼其美名“小娘圣蛏”等等,从中不难看出,蛏子能和古代美人媲美,可见身价之高贵。
我县海湾众多,海岸曲折,海涂辽阔,气候温润,每年有大量的雨水入海,使海水咸淡适宜,各类微生物丰富,涂质以泥沙为主,非常适合蛏子的生长。蛏子是穴居在海涂上的海生动物,因季节不同,穴居的深度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夏季较浅,冬季较深,平时穴居的深度约为其身长的十倍,最深时可达五、六十公分。身居洞穴中的蛏子,完全靠它的两根吸排水管与海涂面上保持联系,从入水管吸进食物和新鲜海水,由排水管排出废物和污水,进行吸新吐故,促进新陈代谢。因此,如果我们在海涂上看到两个相距不远、类似于冒号的小孔,俗称“蛏眼”,就知道在这两个小孔中间约五公分的隔层下面,还一个椭圆形的蛏洞,而洞的大小,则因蛏子而异,蛏子大洞大,蛏子小洞小。只要发现“蛏眼”,那么洞中还一定穴居着蛏子。根据这“蛏眼”的间距,老道的抲蛏人能推算出还穴居在洞中的蛏子大小。一般情况下,蛏子的体长约为“蛏眼”间距的三倍。还因为蛏子是雌雄异体,一般集中在每年农历八月至春节间进行交配繁殖,所以这段时间是蛏子最瘦的一个周期,俗话说“八月蛏瘦得剩根筋”,就是指这个时候不是吃蛏子的季节。
蛏子的生长,可分为两个阶段,幼苗时期以长壳为主,一般附着在海涂表层,容易被大潮急流冲涮卷走,具有很强的迁移习性;成型之后转为长肉为主,欢喜深居浅出,就不再四处漂泊了。因此,蛏子非常适合养殖,而且往往都是将成型的蛏苗收集起来,再进行集中放养。我县蛏子养殖历史久远,南宋时期已有海涂养殖课税记述。《象山县志》记载,民国十九年(1930年)间,年产蛏子已达5000担。养殖蛏子,首先要选择海涂泥质,以海涂表面发黄呈褐色为上佳,说明此类海涂微生藻类丰富,适合蛏子生长,俗称“油泥”。其次平整海涂上的坑坑沟沟及蟹洞、鱼洞,成一块块类似公路形状,中间略高,两边略低,俗称“蛏田”;现在养在海边港湾围塘内,就称“蛏塘”。第三将蛏苗均匀地撒入“蛏田”,在下一潮水涨前蛏子就会潜入海涂表层。第四在“蛏田”四周播上树干、柴枝,以起到管理警戒的作用。因为蛏子生长周期为一年,所以到翌年的农历四、五月份,蛏子已初长成,个体适中,就可以集中开抲了。这也是蛏子最壮、最肥、最好吃的一个季节。这时,成百上千的村民都会放下手中农活,浩浩荡荡地进入指定蛏田进行抲蛏,场面十分壮观。
狭义上的抲蛏子,仅指用手抲;广义上的抲蛏子,还包括钩蛏子、扒蛏子、摸蛏子等。先说钩蛏子。这是沿海村民们最原始、最传统的一种趟海方式,适合在野生条件下捕捉蛏子。钩蛏子,需要一套工具,一般为两件。一件是蛏钩。蛏钩由蛏杆、钩头两部分组成。蛏杆是将毛竹片削成筷子状略小,比筷子长,约三、四十公分长;钩头是将一截长约十五公分左右的钢丝敲成宽约三至五公分、厚约一、二公分的条形状,再进行打磨刨光,并在一端约二公分处弯成直角,成“L”字形状。然后,在蛏杆一端开裂,将钩头长的一端镶嵌其中,再用细铜丝紧扎,就成一杆蛏钩了。另一件是蛏撬。蛏撬形似手枪,只是枪管部分只有手指大小、略长些,一般用木头做成。使用蛏撬,主要是防止手指在插入“蛏眼”时,被其它死壳碎片划破,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在钩蛏时,要先用蛏撬在“蛏眼”中间插一下,然后用蛏钩钩头一端垂直在蛏洞中放下,直到蛏钩钩头与蛏子有抵触感时,就用手轻轻旋转蛏杆上端,使蛏钩钩头紧贴蛏子外壳一侧继续下沉,直到底部为止,然后再将蛏杆旋转九十度拉上来,蛏子就乖乖地跟上来了。如果蛏钩钩头没有紧贴蛏子外壳一侧下沉,或者蛏杆旋转角度大于小于九十度,那么要么蛏钩钩头在下沉时已将蛏子捅碎破肚了,要么在拉上时蛏子就会发生倾斜,戗在洞壁,这样就钩不上蛏子了。再说抲蛏子。顾名思义,就是用手将蛏子从洞中抲出来。这要求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海涂泥质比较软,手能伸得下去;二是蛏子密度比较高。因此,抲蛏子就适合抲养殖的蛏子。这样,在抲蛏子时,就不需要再看“蛏眼”,完全可以凭感觉进行盲抲,在手伸进蛏洞接触到蛏子时,迅速用中指紧贴蛏壳,用借力将它吸拉出来。由于双手不停地一上一下重复这样的动作,必须要经过各类死贝碎壳的沉积层,而这些死贝碎壳经过岁月的消磨,往往成了一把把锋利的刀子隐藏着蛏洞四周,稍有不慎或不注意,就会将手指、手背划得皮破血流。因此,村民都会自制手指套,以保护自己的双手。这种手指套一般用卡其等稍厚的布进行缝制,太薄了容易破损,太厚了影响手感,而大小根据各自手指而定,长短则以套住手指第二关节为宜。尽管在抲蛏子时武装到了手指,但还是免不了要被划破皮肉,因而抲蛏人的双手总是伤痕累累的。三说扒蛏子。这是相对于狭义上的抲蛏子而言,抲蛏子要求海涂泥质比较软,手能伸进蛏洞,而扒蛏子则是在面对海涂泥质比较硬、手不能伸进蛏洞时,所采取的一种捉拿方法。因为海涂表层比较硬,所以在扒蛏子时,要先挖一个坑,人站在坑中,沿着坑边一块一块将海涂表层扒开,然后将蛏子抲出来。也有自制蛏撬,用于挖扒海涂表层。这种蛏撬类似锄头,只是口宽、柄短,是否携用,因人因地而异。四说摸蛏子。这也是相对于狭义上的抲蛏子而言,是一个更进一步的措施。因为在抲蛏子时,不可能一次性将它们全部抲尽抲完,肯定还有漏网之蛏,所以经过一番踩踏折腾之后,有幸免于一劫的蛏子,似乎看到了重生的希望,也许是由于闷在泥涂中缺氧难受,也许是由于害怕生存环境受到侵扰,当下一潮水到来时,这些剩下的蛏子都会拚命地爬到海涂表层来,或吸收新鲜养份,或重新掘洞而居,正当它们忘乎所以时,怎么也不会想到抲蛏人还会杀“回马枪”,在抲了之后又来摸,这时它们也只有乖乖地一一束手就擒了。
根据蛏子的生长年限,可分为一年蛏、二年蛏和三年及以上蛏。区别蛏子的年龄,就看蛏子外壳的生长年纹。一年蛏的外壳一般色泽均润,壳薄个小,看上去就比较稚嫩;二年蛏的外壳不仅厚度增加,而且年纹圈状也清晰,里圈约四、五公分呈灰白色,外圈一、二公分呈黄褐色;三年及以上蛏的外壳不仅表面粗糙,年纹增多,而且色泽变沉,有一种沧桑感。不过,受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经济价值的考量,三年及以上的蛏子,就少有面市了。而在市场上待销的蛏子,大多是经过淡水彻夜浸泡的,有时一斤蛏子能吸三两淡水,这类蛏子又叫“水蛏”,相对于未经过淡水浸泡的“干蛏”而言,其口感、营养价值已大打折扣了。
因为蛏子天生丽质,身材又好,在诗人笔下个个都是美人胚儿,所以当地村民也喜好用蛏肉给宝贝女儿品尝第一口荤食,即人生的第一次“开荤”,寓意希望女儿长大能够“蜻”国“蜻”城,“蜻”心如意,为人“蛏”颂。
蛏子碟碟,花儿朵朵。
因此,每每当我从老家走过,邂逅一个个美貌少女,仿佛看到一个个蛏子的美丽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