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平
笔者出生西周镇官山村,1950年我8岁,开始读小学一年级,学校在本村官山大庙,我住官山上洋门,到学校一公里左右,每天读书往返四次,走的是弹石路,不见自行车,只有手拉车在路上拉,人来人往。那时候乡村卫生条件差,路上有牛粪、猪粪等,所以平时走路要小心。有一次,我走路时一不小心踩到牛粪,鞋面都弄脏了,心里很不高兴,生怕被父母亲骂。有的人骂路太脏,但我对路有感情,小朋友读书、村民们出工干活都需要走这条路,没有路寸步难行,我们就走在这条路上成长起来的。
到了上世纪70年代,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手扶拖拉机、象山县农机厂制造船耕机也进了农村,原来依靠牛耕田地的日子渐行渐远,耕牛不见了,路上牛粪自然没有了,养猪户把猪圈养起来,路上的猪粪也不见了,村里环境卫生好起来了。但新问题又来了,路不够宽,拖拉机、船耕机进出不方便。
村干部决定发动村民修路,村民上山或到溪坑找石头。然后把石头挑到小路两旁,隔几步一堆石头,许多村民拿着锄头或铁锹每天在路上忙碌,砸石头、挖土、平地。一段时间后,路上的石头逐渐铺平,然后用压路机把路压实,为浇制水泥路面作好准备。官山村花钱买水泥,于1995年开建水泥路,自村尹家桥至下沈公路桥,全长1000余米,路面按国家二级公路标准设计,宽7米,在全象山村道名列第一,这条路成为官山村进出的主干线。目前路两旁樟树成荫,路边小别墅连片,公路成为官山村一道风景线。
官山村山多,全村山林5843亩,山路也较多,山路弹石路少,多数是黄泥路。小时候,我在上学读书之余,星期天上山砍柴,尤其是放假期间,基本上每天上山砍柴,走的山路较多,经常看到山路上有野生动物的足迹,野猪、野兔、角鹿、穿山甲等动物也常看到。到了1960年,国家政策放开可以上山开荒地,村们民拿着锄头对部分荒山进行开荒种植。村里还规定,对树山、竹山不能开荒。我也背着锄头到雉鸡山上找荒地,找到一块约8分面积的荒山茅草地,坡地朝南,开荒中发现土质较好。当时,我经常上山开荒劳动,中午带饭包,一天上下山两次走山路,约2公里左右,每年3月种番薯,年底种土豆,一年两季种桩稼,番薯、土豆产量较好。同时我还到下山头山上开荒地,一块约6分左右茅草地,种萝卜是个好地方,上下山一公里左右。7月分种萝卜,11月份可以收获。我走在这条山路上,连续种了好几年地,家里有了番薯、土豆、萝卜等杂粮,三年自然灾难的困难得到克服。
近年来,我几次上山走山路,过去砍柴后,山上都是很荒芜的。现在因没有人上山砍柴,家家户户都烧煤气,所以柴草长得高,山路难行。我一边走着这条老路,一边欣赏着风景,只见山清水秀,松柏苍绿,榆槐翠绿,藤萝浅绿,毛竹葱绿,一片绿色扑面而来。山路两边花香扑鼻,老路越走情感越深!去年夏天,我约了几位朋友,走进附近山路,在走山路时。只见树木长得很高,太阳光被树林遮住,在树林下乘凉避暑,老朋友坐下来“讲白搭”,说说笑笑,空气新鲜,心情特别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