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吴敏勇 通讯员 张荆萍 洪伟) “老师讲得好,孩子每周末都去上课,既学到了新知识,也缓解了家长的暑期‘看护难’问题,这样的公益非遗课堂值得点赞!”谈及暑期非遗课堂市民李女士笑着说。今年暑假,由县文广旅体局主办、县非遗中心承办、县非遗保护服务队协办的非遗暑期系列课堂火爆一时,吸引了不少孩子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在非遗课程的选取上,今年县非遗中心做了很多考量。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非遗项目类别很多,很多项目的学习需要较长时间的沉淀积累,所以非遗课堂选择的都是较适合短期培训,且孩子们感兴趣的非遗项目。“鱼拓、手工编结、农民画、民间刺绣、麦秸画、竹编、草木染……12门课程如同12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一个个周末的欢乐时光。”
值得一提的是,非遗课堂的老师是专门请来的各类非遗项目传承人,如麦秸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徐敏杰、象山鱼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卢圣贵、象山竹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心荣等,课程教学直接在县非遗馆开展,报名的学生能更加直观现场观摩,深入了解非遗传承人的工作环境、作品,更好地普及非遗。
传承非遗,老有所乐。课程也吸引了不少退休老年人参加,因为目前是暑期,课程又设置在周末,大家陪着孙儿孙女一起有闲暇时间来参加,也想培养一些高雅的兴趣爱好。“其实不单单是非遗,还包括茶文化,学习传统非遗技艺背后,是大家越来越认同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了。”参与活动的翁奶奶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每次活动结束后,象山非遗志愿团队的成员们都会评估课堂活动效果,搜集家长与孩子对活动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孩子们的暑假有趣、有料、有成长。此外,还将逐步扩大乡村暑期公益非遗课堂的覆盖范围,让更多乡镇的村里娃受益。
“我县非遗项目数量在全市中独占鳌头,这不仅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县非遗中心负责人表示,今年重点推出的暑期非遗课堂,邀请广大学生和市民走出家门,用指尖触摸历史的脉络,将非遗文化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角落,让更多人了解、参与到非遗保护的行列中来,共同守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