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勤 通讯员 任洁
他是医疗战线上默默耕耘的普通一兵,也是党员队伍中无私奉献的普通一员。从医二十载,他怀揣着对患者的深切关怀在基层一线默默耕耘,用深耕笃行的执着书写着对医疗事业的无限热爱。他,就是象山一院医健集团丹西分院副院长王瑞亮。
作为一名内分泌科医生,王瑞亮面对的大多是年迈的慢性病患者。为让沟通无障碍,这个长得略显粗糙的北方汉子硬是在短时间里学会了常用的象山方言,用一口亲切的东北象山话拉近与患者的距离。担心患者记不住,他还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叮嘱患者如何用药、如何调整饮食,用温暖的话语驱散焦虑,用坚定的语气赋予他们战胜疾病的勇气。他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变成患者的“健康热线”,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患者需要,他总会在第一时间积极回应。
王瑞亮的医者仁心不仅体现在工作中,更展现在对患者的无私关怀里。早年前,一位罹患甲亢的外来务工人员因经济困难长期未服用药物,导致病情恶化,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王瑞亮知道内情后,毫不犹豫地自掏腰包为其检查、配药。在他的帮助下,患者的病情很快得到控制,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当患者连声道谢时,王瑞亮只是淡淡地说:“我是医生,这是我应该做的。”
这样的慷慨义举,在王瑞亮身上时有发生。在移动支付普及的今天,许多老年患者因为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常常在支付环节陷入尴尬和无助。王瑞亮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特地在白大褂口袋里常备几百元有零有整的现金,随时准备出手为患者解燃眉之急,他说:“有些患者从周边乡镇过来,上来一趟不容易,我能帮衬的就帮一把,都是顺手的事。”这份细致入微的体贴,仿佛冬日里的一缕暖阳,温暖了无数患者的心,大家不仅为他的医术所折服,更被他的仁心所感动,纷纷向身边的亲朋好友推荐这位“口袋里装着温暖”的医生。
王瑞亮在2019年被任命为副院长后,面临更多行政事务和工作压力。尽管事务缠身,他仍然坚守医疗一线,肩负起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他每周抽出三个上午时间在门诊坐诊,亲自为患者诊治,耐心答疑解惑。他重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把200多个服务对象视为珍宝,用专业知识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承担起健康管理的责任。不仅如此,王瑞亮还经常带领团队走出医院,深入社区和村庄,不定期开展健康义诊活动,将健康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需要的地方。
“医生的职责不光是治病,更要教会患者如何防病。”他深知基层医疗资源匮乏,许多居民对慢性病的防治知识了解甚少,为此他主动开设“老王和你一起学医”微信公众号,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并发布语言易懂实用、内容深入浅出的慢性病防治科普文章,方便大家随时翻阅。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患者掌握了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知识,健康意识不断增强。
医学的进步日新月异,唯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工作之余,王瑞亮勤奋钻研最新的医学知识,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完成了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并于去年“拿下”了内分泌正高资格。他将目光聚焦社区慢性病管理,开展多项针对性研究,撰写多篇高质量论文,毫不吝啬地与同行分享研究成果,为推动基层医疗水平的提升贡献力量。
无论是作为普通医生,还是走上领导岗位,王瑞亮牢记医者的责任与担当,用行动诠释医者的高尚情怀,用奉献书写党员的光辉篇章。他积极创建基层特色专科,使辖区居民慢性病的控制率和管理率逐年提高;他致力于优化医疗流程,提升服务质量,让更多患者享受到了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王瑞亮的故事,是一曲医者仁心的赞歌,更是一面激励人心的旗帜。他以无私的坚守与默默的奉献,深刻诠释了“医者父母心”的真谛。去年,王瑞亮被评为县级骨干医生,然而面对赞誉,他依然谦逊:“这是对我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我将以此荣誉为新起点,精益求精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