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学东
勤丰,是个小村。据家谱记载,清代乾隆年间,周姓先祖宗茂因崇尚“以勤为本,以俭持家”,勤于耕种,必有丰收,取“勤于稼穑”之意而取名勤稼场。周宗茂自鄞县日湖迁入,方言“勤”与“鄞”同音,表示决不数典忘祖。1958年,取“勤劳才有五谷丰登”之意,改名勤丰生产队。1983年,改为勤丰村。
勤丰村地处象山西周君山南麓,君山海拔 264米,山顶上有龙潭,传说大旱时节,若君山顶云雾飘渺,三日内,必然大雨瓢泼。站在村口,面朝君山大喊,回音缭绕绵长。四周群山环绕,村东面是东边山和虎山,村西北中山,村南横山,属丘陵地貌,竹树生长茂盛,南边是莲花村,村北至淡港门4819厂,靠山临海。勤丰溪穿村而过,水清冽,村居沿溪两侧,“品”字形分布。村民多从事农业,因临海而居,农闲时节,多从事小海作业。1978年围蚶岙塘,开始养殖对虾、梭子蟹等。
村口樟树林蓊蓊郁郁,石牌楼高耸宏阔,非常有气势。沁基亭掩映在林木之中,即使夏日暴热,林荫遮阴,非常凉快。朝披霞光,夜沐银辉,身处其中,能够感受到村庄悠久的历史。
走进如今的勤丰老屋,周氏宗祠和祖屋的门头墙已经倒塌,只剩长长的石基浅埋在大门口。基础这么长,门头墙一定高大魁伟,气魄雄然。不过,很多房子也因无人居住,缺少维护,几近倒塌。当然,三百多年历史的老屋屋壳既存,许多古迹就仍然附着。据村里周姓的老人介绍,族人曾经珍藏着先祖遗留的官服、画像和宗谱等物品,可惜未能保存下来。仅存十几块清代石刻栏板,数件明清瓷器,还有周氏明堂祖龛上方的牌匾。该牌匾长2米、宽0.5米,黑底金字。中间刻着“德懋猷鸿”四个行书大字,左边是宋体字题款:“浙江按察使司副使分巡宁绍台道叶士宽为镇守浙江镇海等处地方参府周讳宗茂立。”右边是落款:“乾隆十二年(1734年)岁次丁卯正月毂旦。”
周宗茂是勤稼场周氏始祖。据民国《象山县志》记载:“周宗茂,字明威,鄞县人,武举人。雍正十二年,任昌国卫石营水师都司,设馆延师,以课兵家子弟,接济穷兵,表扬节义。建演武厅,历任镇海参将,仕至黄岩镇戎,翊翰承平,藩砥边海,奇庞福艾,亦称名将。解剑习褥,移居象邑,归隐于象山政实乡,熟悉海道,年八十余犹能详言之。”
周宗茂在昌国卫石营水师任职,忠于职守,当地海道一清二楚,即使年老八十,犹为水师参谋,能够详细解说。任职时,更爱护子弟兵,接济穷困,表扬节义。
有王氏,适兵员刘于渭;孔氏,适兵员楼应龙;浦氏,适兵员陈昌震;皆昌国卫石浦汛营伍中人。王氏、孔氏,二十八丧夫,浦氏二十九岁丧夫。王氏守节三十一年终;孔、浦也守节逾三十年。都司周宗茂爱护士兵,关心家属生活,同时为她们请旌。士兵甘心为之驰骋疆场,人称周宗茂有古代名将风度。
在我的想象中,武人一贯孔武有力。贬义的描述是强劲的肌肉,简单的头脑。然而从文字记载来看,周宗茂有节气,居官廉洁,待人豪爽,工作谨业,既任职水师,归隐之后,海道之类的知识,烂熟于心。他德高望重,被誉为“德懋猷鸿”,就是品德勤勉,计谋鸿大。然而生活欲求淡泊,有房屋的材料可以证明。周氏祖屋板壁的夹层是晒干的芦苇,外层用蛎灰封刷。芦苇和空气隔绝后,至今没有腐烂。
周宗茂为人仁慈,高风亮节传至后世,福祚绵长。“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班固《汉书·韦贤传》)送一筐金子给后代,不如送后代一本书。周氏祖训“以勤为本,以俭持家”被归纳成三个字,并作为村庄的名字。“勤稼场”,就是要勤于稼穑,不懒惰,不骄奢。耕读传家的概念深深植入村民的心中。古人云:“立德、立功、立言,谓三不朽。”说的大概就是像周宗茂这样的人吧。
周氏后代历有出息。周宗茂第六代子孙周奠邦,字芳桂,一字芗水,生于嘉庆六年(1801)九月十七日。道光五年(1825),周奠邦以本省右科起家,隶象协营效力。十年庚寅,母王太安人去世,丁忧在家,悲哀过度,甚于灭性。服阕,供职象协营,总领将校,很有才智,又能以德服人,很有威信。道光十五年(1835),补嘉兴协嘉善汛把总,历署王江泾、乍浦等营守备事。
周奠邦善于带兵,既能和士兵同甘苦,又勤于做思想工作,常常分析国家时势,用信义来鼓激士气。士兵甘于为之战斗。辛壬年,周奠邦奉檄守镇海穿山所。太平军进天义王黄呈忠、宝天义王范汝增率领数万士兵攻打宁波,城内文武官员北走定海,周奠邦坚守关隘,遇敌不惊,甚至还能主动出击,不少人都为之担心。当时奉化、宁海、象山等县相继沦陷了,镇海弹丸之地,却危堞岿存。甲寅(1854年)夏中,周奠邦在魏塘做官,土匪韩得全在上洋揭竿起义,乘夜剽掠,他率领巡卒七八人,与之巷战,全歼匪众,活捉匪首。粤岁己酉(1849年),宁波地区发生水灾,江岸崩颓,淹死很多人。周奠邦所管辖的地方,甍有巢鹤,灶有聚蛙。“竭三旬之瘁,苏殍饿者八万;收沿河之骨,加轊柜者六千。”百姓为之焚香载功,文学家歌诗颂美。当时,粤匪驾船至象山港一带劫掠,官府征收捐税,组织军队,征剿粤寇之乱,百姓抗纳拒征。待周奠邦发号婉劝,百姓袖镪负囊,踊跃恐后。
咸丰八年(1858年),周奠邦以疾去世于嘉善汛把总任营,皇授武略骑尉。镇海文学家姚燮撰写《周骑尉墓碑》。
周奠邦有三个儿子,学谦、傚元、学让。
周傚元,邑增生。周学让,选为县丞。周学谦是武举人,字吉云,实授山西大同府丰镇厅巡检,候选知县,生平急公仗义,同治丁卯年和光绪壬午年,西乡水灾,民大饥,学谦两次赴省垣请赈,得银两千余两,全活甚众。
周学谦性孝友,慷慨豪迈,有奇气,读书不为章句学。任职山西大同府丰镇厅巡检时,当地为边塞要冲,百姓犷悍喜构讼。学谦遇事判决如流,在职九年,有政声。咸丰七年(1857),丁父忧去职,服阕,座师朱方伯招他再次出仕,周学谦以母欧氏宜人年老辞。母欧宜人勤俭,亲理家常琐务。学谦先意承志,每日必到寝室问安,有座上客,必告其姓名。母病,亲尝汤药,背痛,亲手按摩。母亲有呼,必小心答应,亲自洗浣厕牏。学谦事母二十五年,母卒,哀哭恸伤,犹若孺慕。年六十一,服丧未终,病卒,嘱家人以布服殓。
同治丁卯(1867)、光绪壬午(1882),象山西乡连年水灾,百姓大饥。周学谦急公仗义,两次赴省府请赈,各得赈银千余两,使很多陷于饥饿的百姓度过难关。其他恤贫拯冤的事情更多,甚至拿出自己的积余,家业为之渐渐衰落。学谦去世后,姚燮撰写墓志铭。
几代风华,勤丰村留存不少相对完好的古建筑群,包括四合院和三合院等,有9座院子,119间房屋。虽然在时间的洗礼下,周氏祖屋并不富丽堂皇。特别是雕刻精美的内饰,已逐渐湮灭在时光中,匾额的保存更是极其偶然。可以看到,周家宗祠为卷棚结构,梁枋、雀替和垂帘柱,木雕十分精细,那些开放的花瓣肌理清晰,那些动物栩栩如生。单单捷报残迹就有25张。
站在周氏祖屋开阔的天井里,望着已经倒塌的小房,千疮百孔的堂前板壁,衰败的屋架坚强挺立,历经三百个年头,它们伟岸的身躯仍不惧风雨,虽满面历史尘霜,生命力依旧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