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伟海
象山有好山好水,也有好酒,这从古代遗址出土的器物中得到佐证。
在象山多处发现的宋代窑址出土的器物中,除了碗、罐、碟、鼎、盏、钵、盘等器物外,有不少是“鸡腿瓶”(象山人土话说的“酒埕”),这反映了宋代象山对这些“酒埕”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而对“酒埕”的需求量,则反映了宋代象山酒业的发展。
古代象山人盛酒、贮酒的器皿历来很让外来人羡慕,无论酒埕、酒坛(瓶)大都用优质陶土烧制而成。酒器内外层多涂上釉,其光泽、坚固程度都能上品位。时至今日,散见在寻常百姓老房子里的酒缸仍不少见,不过多数改作了水缸,放在天井里盛接雨水。家用酒坛(瓶)多附有“耳朵”,用绳子串住耳朵后可以提携。
在宋代,随着粮食的丰足,酿酒技术的成熟,使酒类品种不断增多,酒的质量明显提高,酒业的生产范围随之扩大。宋代的酿酒业,上至宫廷,下至村寨,酿酒作坊,星罗棋布。分布之广,数量之众,都是空前的。
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象山的酒业发展得到了蓬勃发展。宋宝庆年间,象山酒坊已经发展到五所:东溪坊(东溪村)、青部坊(三眼溪青部岭一带)、西砂坊(墙头村)、东村坊(岑晁村)、西溪坊(泗洲头)。宋代象山的酒业发展得益于当时先进的酿酒技术、对酒具的大量需求以及严格的酒业管理制度。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象山酒业的繁荣和发展。
象山是稻米产酒的地方,以糯米为原料,配以经特殊加工的酒药与麦曲,酿制成黄酒,正因此,象山成为生产“宁式”特色黄酒的重要区域之一。而发酵用的药俗称“白药”(用糯米或籼米、陈酒曲和辣蓼制成,发酵时生出白色菌丝,并使药曲呈现白色),乃是象山酿酒业的重要副产品。“即使绍兴酒量多品优,可其所需白药也有不少从象山所购得。”
自明朝引入番薯以来,象山的山地非常适合种植番薯,这为当地酒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基础。清代《象山县志》记载“岁歉则薯代谷”,印证了番薯在当时象山产业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化薯为酒”,这种将生存智慧与物产利用相结合的创造,开启了象山番薯烧酒的酿造史。
到了清末民初,象山各地出现了不少酒坊,比如石浦有润和、裕和酒坊,丹城有李聚源酒坊。1951年,石浦有润和、裕和、元人享酒坊联合成立石浦联酿栈。
1955年,是象山酒业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丹城李聚源酒厂实行公私合营,改名为丹城酒厂。石浦联酿栈改为公私合营石浦酒厂。当时,酒厂的酿酒原料、产品销售都纳入国家计划,酿酒原料采用粳米替代糯米成功。到了八十年代初期,象山啤酒厂正式投产,石浦酒厂年产1万多吨的啤酒生产线建成投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象山各类酒企也在市场洗礼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一代又一代的酿酒匠人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为象山酒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象山酒业的发展历程不仅体现了当地人民勤劳智慧的精神,也展示了中华酒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