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常识”是一种智慧
4月20日《今日象山》3版有一则新闻,看后让人感到满满的正能量。韩女士的车子刮擦了陈先生的车子,来不及当面说明,便留下了写有姓氏和联系电话的“认责纸条”,最终双方心平气和解决了“摩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社会公德建设就是需要如此平等和包容的相处之道。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不太懂人之常情。当你给他让了座,他心安理得,不知道说声谢谢;当他不小心挤了、撞了、踩了别人,心中毫无歉意,没有一声对不起;当有人摔倒了,他却装作没看见,没能上去扶一把。为人处世,竟遗忘了最基本的做人常识,不讲礼仪,不懂感恩,没有了廉耻感,失却了同情心。
记得小时候上幼儿园时,老师不仅让我们学会“请”“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用语,还教导大家要养成诚实守信、知错认错、乐于助人等良好品德。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积极回应别人的善意赠予,是对别人的尊重,抑或为自己无意之过真诚道歉,便会化干戈为玉帛。显然,那些简单的处世道理和基本的做人常识,并不玄奥高深,却是最重要的。
所谓常识,是人们世代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习惯认识和情感认同,一些简单而基本的道理和准则,即老百姓所说的“寻常之见”。在经过岁月的沉淀、过滤之后,也才有了约定俗成的公序良俗,浸润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常识其实不小,而且一生受用。人有的时候,可以少点知识,但切忌不懂常识,有知无识的人是可怕的,活得定然不会精彩。在不少情况下,知识可以不那么重要,常识却是必不可少,我们如果连“做错了事要道歉、要担责”“他人施以援手,要感谢”“旁人有难,要出手相助”这些常识都忘了,才可悲可叹呢!哪怕你钱再多、权再大,也会让人瞧不起。此风一旦盛行,必定会使道德崩散、文明倒退。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懂得常识,会用常识,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向真、向善、向美的智慧之举,更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许多时候,这虽然不过是举手之劳,但却是十分可贵的,也是当下相对缺失,值得我们去守护、去坚持、去弘扬的正能量。当“讲常识”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美德,相信我们的社会将更真诚、更包容、更和谐、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