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时间,转瞬即逝。
西周,历经淬炼,“象西工业重镇”愈发璀璨夺目。翻看“十二五”时期西周镇的镇域经济,映入眼帘的都是一些振奋人心的数据:2015年,实现社会总产值286亿元,财政总收入9.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096元,分别比2010年年均增长14%、16%、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一个个数字灵动地折射出西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态势。全年工业总产值持续保持全县的三分之一,牢牢占据全县乡镇工业领军地位。在全省70个“百亿级”工业强镇中综合评价排名第七,位列全市上榜乡镇第一名。
“十二五”,面对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西周以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三化同步、三化融合”为主线,以合力建设“三化”系列行动为抓手,以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保障,全面打造实力西周、特色西周、品质西周、平安西周,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临港小城市,交出一份发展势头好、城镇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实惠多的“答卷”。
盘点“十二五”,成绩可圈可点;展望“十三五”,发展又好又快。
如今,五年之期已满,西周镇为自己的五年之旅画上了一个个感叹号,对刚已跨入的“十三五”,谋篇布局,充满期待,干劲十足……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是西周镇加快县域西部中心发展的关键之年。”西周镇党委书记史建立表示,围绕这个大背景,该镇将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培育发展休闲养生度假产业,全力打造经济实力强大、城镇功能完善的县域西部中心。
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新常态下,西周既有新机遇,也有新挑战。对此,该镇将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重点抓好加快经济发展,提升城乡统筹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四方面工作,为加快建设县域西部中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6年,该镇将更加注重量质并举,固本培元大力推进经济发展。一方面,全力以赴扩大经济总量,确保完成工业投资任务,促进现代农业高效生态发展,加快美丽乡村优势转化;另一方面,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拉长特色优势产业链,培育高端产业集群,创业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水平,必须把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贯彻始终。新的一年,将更加注重规划与建设并重、功能完善与品质提升并举、城镇管理与环境治理并进。不断优化布局,围绕民生抓建设,持续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专项行动,巩固各项创建整治成果,让老百姓共享生态红利。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面子”,又要“里子”。新的一年,坚持内外兼修,奏响“靓面子”、“重里子”、“强底子”三部曲。塑造外在美,突出内在美,注重持续美,全面推进“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的美丽乡村建设。
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环境。在这个关键之年,西周必须进一步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全力维护公共安全,深化民主法治建设,通过法治引领化解社会矛盾、解决利益冲突、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此外,“十三五”开局之年,该镇还将继续围绕群众急需急盼,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办好以下八方面民生实事工程:
1.完成小微企业集聚区配套设施的公建部分主体工程;
2.完成大唐乌沙山电厂2台60万千瓦以上燃煤火电机组的烟气清洁化改造;
3.新铺设污水干管11公里,完成22个村自来水改造,实施淡港二期、三期等防洪排涝治理工程;
4.新建城区市政道路6公里和农村公路6公里以上;
5. 完成镇域95座小型公交车候车亭建设;
6.新建村集中式居家养老服务公寓3个,新增养老床位60张以上;
7. 完成下沈小学改建工程,动建西周小学扩建工程;
8.完成西周中心卫生院医疗综合用房二期建设及门诊楼改造。
“蓬勃西周”:工业产业领跑发展
“美丽西周”:城乡统筹拓展广度
走进西周镇工业园区,道路网络四通八达,工业企业鳞次栉比,机声隆隆不绝于耳……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铿锵音符正在象西大地奏响。
在专注发展进程中,西周镇始终坚持“工业强镇”核心战略,大力发展新型工业,优化行业结构,加快汽车配件、家居装饰、食品机械、电线电缆、灯饰灯具、电力器具等优势产业发展,带动整体产业的转型提升。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境外投资,以及对外兼并、收购、参股等经济活动,积极参与国际化经营,扩大对外工程承包,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近年来,该镇鼓励企业走创新驱动之路,加快自主研发,加大装备投入,推行精益管理,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内涵提升,工业效益逆势而上。西周生态工业园亩产税收、工业增加值、单位用电税收位居全县八大园区之首。
2015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73亿元,剔除大唐电厂,规上企业产值达115亿元。全年完成实到外资1675万美元、合同外资2175万美元、实到内资3.9亿元、浙商回归资金2.1亿元,全部超额完成考核指标;完成工业投资7亿元,为全县最多。
十二五期间,西周镇骨干企业快速扩张,坚持集团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并举,成功组建无区域集团——华翔集团和壹美集团,积极引导企业资本运作,华众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继华翔电子之后全县第二家上市工业企业。招商引资大幅增长,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累计完成技改总投入26.1亿元,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上报市级新产品218项,县科技局立项13项,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6家,县级工程技术中心10家,获得授权专利287项。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就是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近年来,西周镇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统筹城乡同步发展。该镇坚持规划引领、凸显特色,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合力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以城带乡”,让美丽乡村建设真正成为改善农村条件、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有效举措。
发展新型现代农业,铺就富民强村之道。该镇积极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全面实施农业设施标准化改造。2015年,完成下沈、乌沙、勤丰、象西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2200亩养殖塘标准化改造和官山村8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实施万亩超级稻推广及粮食“双千”工程3个,创建超级稻高产示范方4个;农村土地流转率连续5年保持全县首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各增至42家、63家。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城乡面貌变化明显。在完成“多规融合”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坚持“典型引路、政策引领”,稳步开展“四村一线”创建工作,儒雅洋片区新农村建设三年发展计划实现预期帮扶目标,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开始提速。进一步优化农村居点布局,加大梳理式改造、“四边三化”、治水清污力度,村居环境明显改观。全面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强化美丽村庄创建行动,2015年,新增绿化面积2万余平方米,创建各级森林村庄4个、生态村12个。
该镇把“五水共治”“无违建创建”“两城”建设等专项行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五水共治”总体方案和三年计划,长兴塘防洪工程、城区排涝设施、河道疏浚保洁、山塘溪坑整治、安全饮用水保障、污水管网铺设等项目建设全面铺开。2015年,投资5000余万元实施嵩溪、淡港二期治理以及老城区排水沟渠改造工程。“无违建”镇创建向纵深推进,全年拆除违法建筑11.5万平方米,完成年度目标122%。顺利通过县级“清三河”达标镇验收,“两路两侧”“四边三化”等专项整治工作协调推进,狠抓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善。
“幸福西周”:产城融合提升新高度
现代化的文化中心、市民广场,这里有靓丽的居民小区、精品楼盘,汇聚诸多商品的商业街、大型超市,设施齐全的六星级幼儿园和星级酒店……这些,都是西周镇由中心镇向小城市培育跨越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始终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富裕百姓为目标,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建设现代化工业新城区,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铿锵有力,五万西周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围绕建生态型临港工业小城市目标,西周镇全面做好工业向园区集聚,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完成华翔汽配城等三个功能区块详规修编,城镇布局和建设定位更趋科学。同时,拓展建成区框架,以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吸引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目前,全镇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土地面积达81325.2平方米,购买商品房日渐成为西周居民消费热点。更有农业银行、宁波银行等8家金融服务网点和3家保险分支机构先后落户。
大力改善创业环境,出台创业扶持政策。近年来,该镇先后引进县内外项目150余个、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工贸创业项目100余个。至2015年,全镇拥有企业数量达400余家;优化工业平台空间布局,实施园区提档和工业“高产地”改造工程,动建小微企业聚集区,园区供电补强线路建设顺利,新建园区教育、卫生设施,推进亮化、绿化、洁化等环境改造,宜居宜业的产城融合基本形成。
在城市建设上,西周镇始终把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作为主要任务,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城市承载力与城市宜居度得到加强。近年来,积极完善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优化城镇布局,按照“西延北扩东拓”和“一轴二线三区”的发展方向,加速城镇扩张步伐,城镇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
“和谐西周”:民生优先孵出新温度
位于西周镇汇川路与永欣路交叉口东南角,首期“农房两改”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已基本完成扫尾。据介绍,这个“农房两改”工程项目,由13幢五层框架结构住宅楼和相关配套设施组成,总用地面积约55亩,建筑面积约4.8万平方米,共设置住宅412套,将重点安置高山移民、镇区无房户等群体。
该镇儒雅洋片区栲树岭村的党支部书记俞京谱看到日渐成型的小区,难掩心中喜悦。他说:“小区环境好、地段好、配套也不错,是真正民生工程。”
西周是我县面积最大的乡镇,下辖74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2个手工业社,户籍人口46608人,流动人口2万余。为建立完善民生事业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近年来,该镇从组织领导、人力资源、基础建设、资金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改善民生做实事,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各项民生事业发展加快推进。
2015年,全镇成功实现危旧房改造30户、农户安置460户、下山移民210户,顺利完成农房“两改”主体工程建设和5个村梳理式改造,15个村“一事一议”项目通过验收。同时,城区功能性项目也加快建设,其中,昌明路精品商业街建设强势推动,沙泉等村移民小区、嵩溪茗都小区建设推进顺利,还建成了配备40余个停车位的汇汉路停车场。
在全镇范围内实施亮化美化绿化工程,提升改造城镇路网约2公里、人行道3000余平方米,新增路灯20余盏。完善交通路网,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农村公路1.6公里、安保工程6.1公里、网络公路2条。优化供水节水惠民工程,投资1400余万元完成镇村联网供水三期工程,铺设管道20.7公里,投资490万元完成勤丰等11个村饮用水安全工程。
“特别是公交车,现在出行多方便,还有老年公寓、文化活动中心、文体中心,每一样都建在我们的心坎上。”对于西周这几年的变化,土下村的陈阿娟老人深有体会。目前,该镇72个村均实现公交直达,镇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已达35000余人,居民小区5个,中小学校3所,拥有卫生所等医疗站点22家,已投入运营敬老院、养老院6家,基本能满足社会化养老需求。
此外,该镇一直高度重视助残帮困和慈善救助事业的稳步发展。历年来,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启动社会化运作模式的招募,仅2015年就发放各类救助金700余万元,累计18个村完成集中式居家养老设施建设,总床位达到400多个。并先后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1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和谐西周“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