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副对联、一盏盏灯笼、一张张“福”字布满礼堂,充满浓浓年味;一声声祝福、一台台演出、一张张笑脸汇聚礼堂,处处温暖人心……文化礼堂“动”起来,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元宵佳节,我县各地村民以农村文化礼堂为舞台,用最“年味儿”的方式,尽情地抒发着内心的喜悦和自豪。
一座座独具特色的文化礼堂是乡间的一道美景,春节文化礼堂的红火,是近年来我县文化礼堂建设成效的真实体现。各地通过开展民俗仪式、道德理论宣讲、“村晚”活动等聚人气、扬正气,文化礼堂也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在文化礼堂里能天天过大年,多好!” “希望平时文化礼堂活动也能这么丰富,就好了。”“怎样才能让文化礼堂持续火起来?”……随着春节过完,文化礼堂里热闹的气氛渐淡,不少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和思考。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是“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强县建设的重要基石。让文化礼堂持续充分释放活力,真正成为农村基层的文化地标,还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
首先,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动员宣传,让文化礼堂真正成为村民血脉乡愁的情感纽带。文化礼堂里都有本村的村情村风村史介绍,这种以“家文化”为基础的文化设置,能够让人们从那些充满乡愁意蕴的老照片、老物件、家谱家训及民间藏品中,找回往昔的记忆,感受到家的温暖。春节期间,不少村通过在文化礼堂举办乡贤慰问座谈、文化走亲等活动,让大家在“身有所栖”后“心有所寄”,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其次,要让文化礼堂经常“动”起来,通过进一步挖掘根脉、打造特色,让人们能感受到独特的乡村热度和乡村力量。文化活动的开展,靠的是吸引力而不是约束力。礼堂能不能“活起来”“用起来”,需要从群众需要入手,以农民群众认同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活动。可以结合村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地方文化传统,先请村里有文化特长的人教一教,带一带,以点带面,营造浓浓氛围。像晓塘乡月楼村的草根文艺队、贤庠镇西山下村的舞龙队等等,都是其中的典范。
再次,要处理好“送”与“种”的关系。在文化礼堂里“送文化”“种文化”,让二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是当前文化活动开展的常态。但真正让文化落地开花,最好的办法还是养好土壤。农村文化礼堂活动不间断、舞台不冷场,需要让村民自己动起来。春节期间,各地自编自排自演的“村晚”,让乡邻们在享受活动乐趣,收获掌声之余,更收获了自信。培植好群众基础,鼓励群众成为舞台的主角,让大家热心参与,文化的种子自然会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