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角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2月26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新闻网 | 返回首页|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尤黛英:飞针走线 留住指尖春色
  记者 张瑶瑶

  她施施然端坐在绣架前,戴着老花镜儿,手持一根绣花针,飞针走线,动作娴熟,每一针都丝丝入扣,让人有些眼花缭乱。再看绣的牡丹,活灵活现,色彩艳丽,很难想象这精美的图案出自一位耄耋老人之手。从少女时期接触学习刺绣,尤黛英一拿起绣花针就是六十多年,以针作画,以线为墨,劈丝走线,六十年里,她不仅仅完成了许多作品,也绣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经历坎坷

  初次见到尤黛英是在她石浦的家中,这位今年80岁高龄的绣娘穿着朴素,精神饱满,热情而又健谈。不大的客厅中央摆着一张小桌,置一盏台灯,一个竹制圆形绣花箍,边上几捆丝线,再边上的茶几上摆着一摞摞铁盒子,打开一看,原是各色各材质的丝线和刺绣所用的工具。尤黛英说,部分小工具都跟了她几十年,是用惯了的,现在外面也很难买到。

  尤黛英原是宁海峡山人。1958年,宁海并入象山。1960年,尤黛英20岁,宁海花边厂派她来石浦指导渔区妇女刺绣。而此前,她已经在宁海花边厂这家国营企业工作了三年。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有炼制钢铁的任务量,头两年,花边厂的刺绣手艺活用来计工分代替钢铁炼制的任务,后来才按质取报酬。尤黛英说,她年轻时眼力极好,曾经在一次打靶活动中打出过10环的好成绩。天赋好,再加上自身的钻研,1958年,18岁的尤黛英代表宁海赴杭州参加全省刺绣比赛,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尤黛英刚到石浦的日子异常忙碌,渔区妇女对刺绣的系统化学习有着强烈的愿望,石浦地区的小型绣花厂也如同星星燎原之势,仅在半年内就发展到了七八家之多。当时的尤黛英忙得马不停蹄,经常是上午辅导完东边的,扒几口饭就跑西边去指导了。尤黛英在教学中发现,渔港女子脾性大都大大咧咧,对于刺绣这种需静心的活,一时适应不了的大有人在。所以,产品不合格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会出现损伤原料,需要赔钱的情况,这种情形自然接不了外贸单子。于是,1960年冬天,尤黛英与石浦绝大多数能刺绣的女子奔赴三门转绣对刺绣精致度要求不高的戏服。这一去,就是三年。

  1963年,尤黛英从三门回象后想找组织复工复职时,才知道,早在1961年,宁海、象山再次分县。最终,她的户口落户在了象山,并在石浦成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平淡幸福。然而好景不长,婚后不久,尤黛英的丈夫在一次工作途中不幸遭遇了车祸,左腿截肢。“当时听闻噩耗,我赶到医院,整个人都是懵的,连病房的门也打不开。”尤黛英说,家里失去了经济支柱,她当时也没有正经工作,只好一边去厂里做苦工一边照顾丈夫。四个孩子陆续出生,尤黛英白天去厂里干活,晚上下班熬夜刺绣,做些绣活补贴家用。

  她瘦小的肩膀、高超的绣技终是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孩子们渐渐长大成人,丈夫的身体也在她的精心照料下逐渐好转。尤黛英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刺绣一直是她生活中的亮色,这门手艺带给她的远不止经济上的收益,更教会她坚强与勇敢。

  绣技精湛

  在尤黛英家中,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各种绣品,有旗袍、毛衣、长达3米的十字绣、挂钟、香囊等等,绣上了牡丹、凤凰、梅花、公鸡等图案,这些图案被尤黛英一针一针浓缩到了绣品上,不同的图案、不同的色彩相互协调搭配,每一针都饱含着她对生活的热情。

  尤黛英说,遇到普通的面料,只要用粉笔在布料上勾勒出图案,她就能下针刺绣,若图案简单,不用提前描绘她也能随手绣出来。若遇到绒布、毛衣这类不好绘图的布料,就需要把各种图案先画到纸上,把纸缝在布上,再上绣架,照图片纹理一针一针地绣。线的配色也需要精心挑选,例如在衣服上绣一朵牡丹,牡丹本身的色彩必须与布料颜色搭配协调,花心与花瓣的颜色过度要自然,看起来色彩差不多,实际上要用到十几种颜色的丝线才能让花瓣浑然天成。自然、灵动、栩栩如生,这正是传统手工刺绣的精妙之处。

  小小的一个图案,看着简单,实际操作起来才知艰难。尤黛英要将每根丝线分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以至十二分之一、四十八分之一,几乎细如蚕丝,并将千万个线头、线结藏得无影无踪,才能绣出树木葱茏的层次、水流潺潺的闪动、人物细腻的雪肌、眼睛炯炯的灵气以及国画水墨氤氲的气氛、油画般的肌理和光影。

  干活多了,绣活也做得多了,手上不免有些茧子,但是绸缎娇贵,一旦刮伤绸缎,美观度将大打折扣。因此作为一名绣娘,尤黛英一直十分注重手部肌肤的保养,力求手部肌肤光滑,没有茧子和死皮,以免在刺绣时刮伤绸缎。今年80岁的她依然十指纤纤,光洁柔嫩。

  尤黛英家中挂着一件黑色金丝绒凤踩牡丹花样的旗袍,是她近年来的得意之作。黑色的旗袍正中,绣着一只硕大的金色凤凰,凤凰侧身而立,长尾低垂,高贵圣洁,爪踏牡丹枝上,周身环绕同色牡丹花,无论从正面看,还是侧面看,在阳光下看,还是暗处看,凤凰活灵活现,立体而鲜活。这件旗袍,工期较长,耗费了半年才堪堪完成。最近,尤黛英正在制作一幅长达3米的十字绣作品和一件牡丹旗袍。刺绣已经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她表示,只要身体吃得消,依旧会绣下去。

  “我热爱刺绣,坐在绣架旁,只要拿起绣花针,一针一线在我手中游走,内心也充实温暖了起来。”尤黛英说,她常常绣着绣着,连饭也忘了吃。生活条件改善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尤黛英依然改不了在晚上刺绣的习惯。安静的夜晚,街道的喧闹在耳旁消失了,忧伤的往事淡淡遗忘了,那些红尘中的眷恋此刻也停止了,只有一种暧暧的温情和平静的思绪在绣针下穿行,划过她心灵的窗口。

  手艺传承

  众所周知,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我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中国刺绣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尤黛英介绍,刺绣的工艺要求是顺,齐,平,匀,洁。顺是指直线挺直,曲线圆顺;齐是指针迹整齐,边缘无参差现象;平是指手势准确,绣面平服,丝缕不歪斜;匀是指针距一致,不露底,不重叠;洁是指绣面光洁,无墨迹等污渍。因此,刺绣这门技艺对绣娘的要求极高,性子沉静,坐得住,技艺精湛,才能绣出好作品。一名好的绣娘,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练习和积累。刺绣60多年,尤黛英的爱好也延伸到了钻石绣上,香囊制作、旗袍制作……有关刺绣的方方面面,她几乎都有涉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县出口创汇的产品有绣品和竹根雕两种。随着社会发展,六十年代用于出口的手工刺绣,因为机械化生产的取代等多种因素影响,昙花一现后即退出了历史舞台。

  尤黛英最为感慨的是刺绣手艺后继无人。年轻的时候,她收过几个徒弟,可几十年过去,这些徒弟如今也成了五六十岁的老人。近几年,尤黛英也尝试过收徒,但凡上门求教的,遇到对刺绣感兴趣的,她都倾囊相授。可是在这些人当中,或因生活压力、或因性格使然,没有一个能坚持学习下去的。

  “艺术的生命在于传承与创新,我希望带动更多人投入到刺绣的创作中来。”尤黛英常去义务授课,为大家讲解刺绣技艺,每当有亲戚朋友来家中玩耍拜访,总会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香囊,她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小举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刺绣行业,把老手艺传承下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社会
   第04版:国内国际
   第05版:塔山
   第06版:财经●车友
   第07版:角色
   第08版:广告
尤黛英:飞针走线 留住指尖春色
今日象山角色07尤黛英:飞针走线 留住指尖春色 2019-02-26 2 2019年02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