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休闲象山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2月27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新闻网 | 返回首页|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访溪里方古村 倾听古宅背后的故事
  特约记者 毛亚莉 文/摄

  溪里方村位于墙头镇南部,东西两侧有溪水环绕,村民又以方姓为主,因而得名。村子背靠大雷山,坐望西沪港。

  溪里方是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 。村中央有一片古宅,是明代大臣方孝孺堂弟方伯礼及其后裔的聚居地。明洪武年间,方伯礼(官至御史)从宁海缑城里迁居到此地,后渐成县邑望族。至清雍正年间,后裔方廷铨因持家有道,以商致富,使得家业兴旺,高门大屋连墙接栋。时至今日,虽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巨变,但仍有数十栋宅子保存下来,如仁房、新房、下三份、恭房和福寿堂等,皆雕梁画栋,精致大气。

  满园春色关不住。青苔、蕨草和藤本植物顺着墙缝墙角随性而出,藤蔓爬上墙头长得油光嫩绿,似淡墨画上的点点绿色点缀。

  进入宅院,这里四方的天井、古老的图腾、高高的马头墙和华丽精细的木雕,以及清新空气里交织着的古宅经年的味道,让人感觉像是走进明朝。

  溪里方村的宅院群曾有“九房三堂”之称。大户人家居住的屋子称为“房”,中户人家居住的屋子称为“堂”,小门小户人家的屋子就没有名头了。“九房”是方恭房、方德房、方贤房、方安房、方信房、方怀房、方仁房、方义房,以及老大房。将中间那个字儿拎出就是恭、德、贤、安、信、怀、仁、义;“三堂”是积善堂、承志堂、福寿堂。古人用这些字眼起名,不仅是装点门面,更是把它们奉为行为规范,形成传统风尚,在以前的几百年里,他们以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教育着子女,也使乡亲邻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同获教益。这是他们自我勉励、自我教育的工具。这些门面上的“包装”,恰恰道出了古宅中人凭教育兴家,历久不衰的奥秘,有着珍贵的人文价值。

  我们参观了具有代表性的仁房。仁房三兄弟的院落,自南向北排列,分别为仁大房、仁二房、仁三房,都是坐北朝南。三兄弟的宅院连成一片,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院院独立又家家相通,随便走入哪家院子都可以顺着房前屋后的小巷走进另一家院子。可见古人对于建筑的匠心独运和对族群关系的深刻领悟。

  古宅内甬道幽深,逼仄。我们在甬道中穿行,享受着古文化的浸染。有同伴忽然问:“方孝孺既然被诛十族又哪来的后裔?”这问题一出,大家的话匣子就被打开了。据传,建文元年(1399年),在建文帝朱允炆步步紧逼之下,燕王朱棣挥师南下起兵反抗,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史称“靖难之变”。造反成功的朱棣为了得到一个名正言顺的帝位,希望举国尊崇的大儒方孝孺能够亲自为他撰写诏书,但遭到方孝孺果断的拒绝。作为儒家圣人的忠实门徒,方孝孺是将儒家经典奉为圭臬的,宁死不肯屈服,迫使朱棣一气之下判其死刑,并诛其十族(包括其弟子)。史载,方孝孺是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的人,死者达800多人,行刑7日方止,临到最后才杀方孝孺。当无辜的亲人、弟子一个个倒在血泊里,一个个死在方孝孺面前时,都没能使他屈服。很多人都说方孝孺是因为读书人的迂腐害死了十族,也有人说他的死及株连十族,是那个时代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果。不过,传说那场灾难中有幸存之人,他就是方孝孺的堂弟方孝复,因为是军籍得以幸免。后人推测那个方孝复就是方伯礼。

  也有人说,方孝孺被诛十族只是一个噱头,因为这种说法最早出自一本野史。由此可见,方孝孺被诛十族的说法有可能是被后世夸大,歪曲了史实。

  我们抚着斑驳的老墙,踏着百年的青石板,又参观了恭房和福寿堂。一面花窗,一个长廊,一幅木雕,一处水榭,都能让人品味出不同的意趣。一个古村落的历史,其实是人的历史。尤其是名人的历史。那些留得下名字的,站在风云顶端的人,勾勒着历史长河的容貌;那些留不下名字的,隐在这背后的无数平凡民众,则是形成河流的水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全力打好疫情防控硬仗1
   第03版:全力打好疫情防控硬仗2
   第04版:全力打好疫情防控硬仗3
   第B01版:休闲象山1
   第B02版:休闲象山2
   第B03版:休闲象山3
   第B04版:休闲象山4
宅家追剧“游”影视城
访溪里方古村 倾听古宅背后的故事
黄避岙山坡赏青梅
走进蒋氏故居 追忆那一段民国历史
今日象山休闲象山3B03访溪里方古村 倾听古宅背后的故事 2020-02-27 2 2020年02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