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和李/文 通讯员 张为民 /摄
天台山余脉自宁海县向东延伸至象山半岛,形成了纵横起伏、峰峦迭起的江南秀丽风景。随着塔山遗址的发现,把象山的历史上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然而,直到唐神龙二年(706),象山才立县,治彭姥村,因村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至今才1315年。
县城北面有山名蓬莱,有人在蓬莱山上挖出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蓬莱观与水井的由来。原来徐福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曾到象山隐迹两年,因此蓬莱山留下了徐福建造的道观与水井。
后来,有个叫陶弘景的道士四处云游,求仙炼丹。发现蓬莱山与山上的道观,山下的水井。他就住了下来。取了水井泉水,到蓬莱山炼丹。还把自己的像画在观内墙壁上。
人们根据碑文的记载,把蓬莱山改称丹山,造了炼丹亭,重建了蓬莱观,把炼丹的水井,取名为“丹井”,蓬莱山下的县城称为“丹城”。
南宋钱延庆写过一首《游蓬莱山》:
摄衣徐步上蓬莱,古径林深长翠苔。
欲访炼丹人不见,春风依旧碧桃开。
史书记载,钱延庆,字嗣宗,是吴越王钱镠九世孙。钱镠是杭州城的缔造者,南宋建炎年间举德行茂才,授会稽丞,不就。绍兴二十年,由台州迁居象山县陈山,为象山钱氏始祖。
翻开象山的史书,留存至今的诗文并不多,但不泛佳作,明朝的刑部侍郎俞士吉也写过一首《游丹山》:
为访蓬莱到此山,晓披浓雾重跻攀。
紫藤乱挂苍苔磴,绿树重遮白石关。
岭上群羊何日起,云中白鹤几时还。
现价犹是成荒址,尘世营营总是闲。
俞士吉,是象山石浦人。史传称:其“仪表修洁,举止清雅,文采蔚然,谀之不喜,犯之不怒,伟度洪量汪如。”著有《栎庵自怡稿》。据石浦《武氏家谱》载,曾与郑和率船队下过西洋。俞士吉的诗文可谓熠熠华章三百篇,融贤达文思、过客情愫于短章,集象山秀美山川、绝佳名胜于咫尺,给深厚的象山历史文化凭添诸多佐证。《栎庵自怡稿》书中诗文或状景言志,或唱和抒情,形象、鲜活、优美地勾勒出象山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迷人、动人之处,唤起了我心底那份久违的、对时光中远逝美景的留恋和怀想。
历史上,象山的风景名胜不算少,其中,丹山石屋(见图)颇为有名。据道光《象山县志》载:“石屋岩面开敞如屋,其邃可容数百人。”石屋附近原有八景,现尚存摩崖石刻多处:有雨香庵、听秋室、眠云坞、招鹤峰、洗心池、指迷石、流华涧、移情台等。历朝文人墨士多登山游赏,且作文吟诗,至今留下不少遗篇。仅读这些景名,即可感觉四时美景扑面而来,八处景点分开是八幅风景画,合则便成一幅世外桃源图,真是美不胜收。
五狮山又名五指山,地处茅洋、东陈、新桥交界处,是象山名山之一。请看诗人笔下是怎样描写这些美景的。有诗云:
平生为有寻山癖,此日登临一振衣。
春逐马蹄花欲放,香传茅屋茗初肥。
千寻峭壁孤云在,万里遥空五锡飞。
最是东风二三子,雅歌归去笑相依。
这是明朝王梴游五狮山的即兴之作。当时的五狮山,遥望雄峰,峻秀挺拔,壁立难登,犹如五狮相搏,又似五指相聚。山顶白龙潭有左、右山峰,还有锐峰、卑峰、扈峰,莫不环卫前导,五峰高低不等,并立山巅,登峰极目,远山近岭尽在脚下,可见浩淼东海帆影点点。若遇天气晴朗,可观东海日出。可谓是:
日临翠壁千峰动,风卷青松万壑寒。
鸟道极天城郭小,花香满地洞门闲。
白岩山位于新桥镇高湾村和石柱里村境内,山色秀美。远眺此山,有如弥勒佛祖端坐在白色的峭壁上,有眼、有眉,两手五指端放膝腿间。《象山县地名志》记载:“白岩山,以岩石呈白色得名。”周围层峦叠嶂,寂静清幽,峰岩奇绝,云遮雾绕。
清朝钱沃臣在《白岩山》诗中写道:
叠嶂重重振衣峰,云林深处有禅宫。
青来丈室松阴重,香满经龛桂露浓。
野鹿忘机同坐悟,流泉无意对谈空。
冷然浑与心俱静,几自飘飘欲御风。
读来让人遐思翩翩。
说起象山的名山,墙头镇的大雷山自是别有神秘色彩。民国《象山县志》称:“其山山含岈奇崛,如屏阁,如葆盖,如鹍之博,如虬之擭,怪石危岩不可名状,其精神直瞰邑城,山有西石壁潭,山之后有丽水岩,山之前有灵龟岩,山之巅有井七如连珠。山上有大雷寺、大雷庙、秦始皇庙等。”
大雷山屹立于象山港边,与鄞县遥相对望。明嘉靖《宁波府志》载:“而象之西山,名小蓬山者,市(徐福)遂居焉。始皇闻之,驯至鄮三十日。发舟至悬海彝、亶二洲以返。今大雷有始皇庙,岂以其经历之所而祀之与?”让人对位于东海之滨的秦始皇庙充满想象。
盛世出新景。喜看今日象山,地处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魅力四射,活力无限,在打造城市名片和保护、挖掘、开发旅游资源方面卓有成效,大有作为。亚帆基地,迎风破浪;大目湾新城,谱写宏伟篇章;半岛大地,日新月异,繁华盛世如你所愿。
此时此刻,埋首再读古人绝妙好词,心随平平仄仄起伏澎湃,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历代文人诗词中的象山很美,现实中的象山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