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沈学东
走进墙头方家岙村,处处是青山绿水。在大雷山脚,土地都是鲜绿的,溪水都是清澈的,空气都是甜美的。
雷峰山麓,溪流纵横交错。最著名是双龙潭溪,传说石壁潭和清潭双龙居住。石壁潭的石壁高十余丈,上端光滑,中间菖蒲茙茙,深不见底。暴雨时节,悬瀑飞泻,云烟缥缈。
《象山县志》记载:“永明寺僧在清潭求雨,不小心失落水盂,翌日,在石壁潭祈祷,竟然得到水盂,人谓二潭相通。”
石鼓岭山溪发源于大雷山相邻的白仙山。白仙山树林茂密,卵石弹砌的石鼓岭歪歪斜斜地出没于荫翳之地,如游丝袅袅升入空际。石鼓溪山泉清澈凉冽,平时水声潺潺;大雨时,激湍飞溅,水声轰然,如万人击鼓。其它如山坑溪、石垅头大溪坑溪、大坑山溪、头脑山大溪坑、蜡烛台坟坑水,枯水季节,水从石峰里流出来,从土层里冒出来,咕咕有声;雨季时,流水激起飞沫,哗哗地响。万水汇成方家岙水库,山倒影在水中,水养护着山。
大雷山高耸入云,然而山坡平缓处,流出的小坑溪和大坪头溪,水也不急,溪水流入大雷溪,注入方家岙村游泳池。水绿如翡翠。暑天,游泳的人很多,游泳池古典式廊阶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游泳池上侧是果树林,据说是方家始祖方伯礼的迁居地,宅基地改造成果园。
自游泳池处登山,地势陡峭,步行百米,穿过竹林,到达洞岩庵,这里是坡地,地势平缓。洞岩庵溪泉声呜咽,更觉竹林清幽迷人,是佛家清修的地方。
循山而上近千米,栗栎松杉,林木阴翳,鸟声清脆。其间多有石块嵌砌之路径,虽然陡峭,也可攀跻。走得累了,气喘吁吁。正想歇息,忽然有亭子翼然而立。亭子造在锣鼓岩处,高百丈,临渊起势,凭栏远眺,恍然有晕眩之感。
转侧北上,至大坪头。大坪头为宽旷的平地。原有天寿寺,也称大坪头庵。土改时,寺庙被拆除,剩下很多乱石。留存两间瓦片屋,曾为大雷山农场的林业员居住。景以物迁,因为生产制度的变迁,房子久无人住,已经杂草丛生。
到达小大雷时,山上土路笔陡,手拉松枝,躬腰折尻,上得几步,便是上气不接下气,颓然坐在土路上歇息。松杉疏朗,落叶浅薄,枯藤荆棘,倾扎纱布,也全然顾不得了。远望西侧深谷,老树巨柯,杂藤缠绕,枝叶交叉,深不见底。南边古道,隐然出没于林海之中,古道南至屠家园,北至蔡家岙村,东至仓岙水库,岩石裸露处,真有道路的影子。
爬上大雷山主峰,豁然开朗。树木稀少,植被浓厚,多长茅草之类。主峰有烽火台,有人说是天灯塔,是风火塔,俗称天封塔,塔身圆柱形,乱石砌,东、南方开两洞,为风口石门;塔南首筑乱石砌长廊,顶部乱石封面,与塔身连为一体。天封塔为渔船航标,石砌长廊堆积禾柴,黑夜里点燃,塔身里熊熊的火光,是迷途者生的希望。
站在灯塔上瞭望,山体空旷奇崛,山脊向四方延伸,每一条像一条狭窄的小路,四通八达,如望潮的触腕,如延伸的藤蔓,如错布的棋盘。《象山县志》记载:“(大雷山)谽谺奇崛,如屏阁,如葆盖,如鹍之抟,如虬之攫,怪石危岩,不可名状。”此言不虚。
主峰东侧有岩穴,俗名仙人洞,《象山县志》记载:(洞)可容十余人。其实山洞小而浅,有砖石砌,外首坐两人,已经有局促之感,有狭窄的小路通向里首。洞内石壁有小瀑坠滴,可作饮用水。光绪末年,僧成章于此坐禅静修十年。
洞下有清潭。山以之名清潭山,山顶有七泓水井,如连珠排列。渟泓无际,林木苍蔼。又有丽水岩,流水不涸且倒流,蔚为神奇。又有涌泉潭,相传以白鹅祭之,铙鸣而泉涌。仙人洞对面是挂钟山,山顶有蔡家岙村的瑞龙庵,有罗隐岩。当地有不少罗隐传说。罗隐是唐代大文学家。据说,罗隐小时候遭天谴,天雷抽了龙筋,所以茅洋有天打岩;罗隐有圣旨口,说话尖刻且句句有报应,所以石鼓岭有顺风岩;罗隐悲惨的命运牵连到保护他的将军,所以小白岩村有将军眼。罗隐去世,化作罗隐岩,头部身体,活脱脱是个人物,真是使人感到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