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绿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7月13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新闻网 | 返回首页|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史崇德 拒奢崇俭

  新桥学校 703班 刘兆怡  指导老师 徐志文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崇尚俭朴、反对奢华、艰苦奋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倡导的优良作风和克敌制胜的法宝。当年,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看到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吃的是粗糙的小米饭,穿的是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住的是简陋的窑洞,他感慨地称赞“这是存在于共产党人身上的东方魔力”,并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光。

  在我们的革命先辈们身上就始终闪烁着俭朴的熠熠光辉。毛主席一生热爱山水,工作之余,登山是他的一大爱好。拐杖,成为他晚年登山必不可少的用品。但他对拐杖没有什么讲究,不管木制的还是竹制的,只要合用就行。在众多拐杖中,他特别喜欢一根竹拐杖,这根拐杖来自杭州丁家山。有一次毛主席登丁家山,上山前,随行人员没有带拐杖,就到附近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单处理了一下,当作拐杖,毛主席就拄着这根散发着清新竹香的拐杖上山。途中,他仿佛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住了,郑重地问工作人员:“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工作人员回答说:“老乡本来不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毛主席很高兴,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毛主席对这根拐杖喜爱有加,上山后吩咐工作人员不要丢掉,要带回北京去。

  后来,无论是在中南海散步,还是外出视察,毛主席一直使用这根未经雕琢的拐杖。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曾有人给毛主席送精致的拐杖,但是他却从不留用。对于从野外带回来的这根竹拐杖,他却视为珍宝。

  毛主席生活节俭,周总理也是如此,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从不舍得浪费一粒粮食、一片菜叶。吃饭时,掉在桌上的饭粒他一定捡起来吃掉。三年困难时期,周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总理,您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就不要吃粗粮了!”他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1959年6月,麦收季节,周总理到石家庄视察。在槐底大队的麦田里,他发现还有丢掉的麦穗,就蹲在地上捡了起来。当地干部很难为情地说:“总理,这是捡过一遍的。”周总理说:“捡过的没捡干净还要捡嘛!丢了麦子太可惜,要发动群众再捡,一定要做到精打细收,颗粒归仓。”当地干部群众深受感动,表示一定要再捡,做到丰产丰收。

  生活作风绝不仅仅是一己的好恶问题,还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精神品格的具体反映。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们从来不搞特殊化,一向严格要求自己,拒奢侈崇俭朴。但是,现如今,在我们的身边中,奢侈浪费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学校食堂里常有剩饭剩菜浪费,厕所的水龙头仍滴着水滴,教室里空无一人却还有灯火通明的……现在,我们进行了“光盘行动”,制定了《反食品浪费法》,拒绝浪费,我们要人人身体力行!

  在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一起重温党史,就是要学习革命先辈们的崇高品德:拒绝奢侈,崇尚俭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更要好好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城区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
   第05版:绿地
   第06版:塔山
   第07版:角色
   第08版:专版
用生命捍卫我们的信仰
学史崇德 拒奢崇俭
铭记历史,用青春筑梦中国
血染的风采
阅读革命经典 传承红色基因
——读《红岩》有感
让智慧发光
难忘的海之湾“红色”之旅
今日象山绿地05学史崇德 拒奢崇俭 2021-07-13 2 2021年07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