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家凯
威圣学校是家乡人民为纪念贺威圣烈士英年为国捐躯而在1944年自发组织开办的一所民办学校。
贺威圣,字刚峰,号薏农,化名瑚珊、吴威,1902年出生在贤庠镇海墩村贺家六份头之一的贺正房。贺威圣在丹城读书时只有17岁,他就积极参加声援北京“五四”运动,组织发动各校学生成立“学生联合会”(被选为会长),声势浩大地开展反帝反军阀的斗争。1920年孤身一人赴上海走“读书救国”的道路,就读中学、大学。1924年在上海大学接受了翟秋白、恽代英等共产党人教育培养后加入了共产党。1926年4月贺威圣受组织委派在任中共杭州地委书记时,为反对军阀统治,迎接北伐军入浙,策动省长夏超在10月16日宣布浙江独立易帜投向国民革命军,军阀孙传芳派上海警备司令宋梅村前来镇压,10月12日夏超兵败遭逮捕被枪杀。贺威圣仍不畏惧,拖着病体继续领导工人、农民不屈不挠开展斗争,10月3日因交通员投递通知失密,被敌便衣侦探在城站仕学旅社开会时秘密逮捕,11月13日,他被杀害在杭州清波门梅东校场。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饱受日冠欺凌的海墩村民纷纷议论要办个“威圣学校”来培养后代学子,继承他的遗志。1943年时,正好有个贺氏家族的女婿陈舜年先生从上海来象避难,大家看他穿着洋装西服,又会骑自行车和撑杆跳高,认定他是一个高学历的文化人。于是绅耆贺家骏、贺慎之等人与他商量,聘他为校长,筹办威圣学校。陈舜年是个抗日爱国人士,对威圣烈士为国牺牲的英勇事迹十分敬佩,又加上妻子是威圣的亲房侄女,如此姻亲关系是当义不容辞,就答应不计报酬、竭尽全力来筹办。他勾划出先创办、后发展的办学方案:
(1)建立校董会。由复旦大学毕业生贺家骏为校董会主任;聘请时任上海商业学校校长、四明银行行长的贺凤茉为名誉董事长,并由贺慎之、贺宝成、贺伟人、贺得来(立三中学校务主任)、贺启岳(丹城通泰棉布店阿大)七人组成董事会,负责学校的行政领导和经费的筹集支付。
(2)用贺氏家族100亩租赁田产等作办学经费。
(3)学生暂限威圣烈士亲属近族子弟为主。
(4)学生就读学费全免。
(5)校舍、教具和设施因陋就简,暂借贺西一方四合院作教室、办公用房,桌子向苗新小学暂借部分。
(6)由校长提名,校董会通过,聘请樊宝钏、贺镜蓉两位教师,分任教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班,校长备作轮替和教音美体育劳作等课。
(7)用书面向县民政局登记文教科备案。
1944年春正式开学,首期招生50人左右。
由于海墩村是一个有上、中、下三段落众多自然村组成的大村,当时已有300多户、1200多人,但只有一个私塾性质的苗新小学,三四十学生,只有一个教师,用复式班形式上课,早夜辛苦教育,条件比较简陋,现在看到有三个教师上课,聘上海人当校长,高级洋气的威圣学校开学,声望极高。
当时,教师上课的内容也是普通的语文、算术课。在政治上主要是贯彻三民主义,学校中堂挂孙中山先生像。学生主要是贺氏家族子弟,也有村内部分大姓王、董、俞、张、陈、乐等外姓人,还有少数岑晁、贤庠、着衣亭的外村人,如岑晁来读的有王光明、王松生等,着衣亭有王桂芳等。由于学校为纪念威圣烈士而办,所以培育出众多的威圣烈士革命因子的志士、共产主义的先进分子,如贺忠小房的贺莲芬,威圣学校毕业后,到丹城读简师(孔圣殿的初级师范学校),就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学生运动,1949年一解放,就参加人民政府工作。又如海下村的贺师龙,威圣学校读完小学,考入奉化师范毕业,1954年毕业分配来象山,先后任南庄区校副教导、象中团干部、儒下洋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县国民政府教育局突发一纸通知,在海墩村建立“象山县五汉乡第十、十一、十二保联合国民小学”,未经本人同意就任命陈舜年为联保小学校长,陈舜年四处奔走无法挽回,只好建议威圣学校董事会聘请贤庠人朱忠福来担任校长,但他仍兼管两校教务工作。1947年因陈舜年执意要回上海,县国民政府决定两校合并,校址迁贺氏祠堂,成为有七个教师的海墩国民小学(完小),校长由徐克英担任。解放后,更名为“海墩初级小学”,聘用上白家的白锡琪等两位高学历教师来教五、六年级。1950年底校址又迁回贺信房,动员安排出房主全部家居,用全部七间楼房和东西三间厢房都作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学生的活动场地动用原贺氏园地作操场,校长改聘贺氏另一女婿沈兆祥担任,到1970年因学生猛增,从海墩小学(威圣小学)析出海下村学生,另办海下小学。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墩小学在贺信房旁边的贺氏园地(操场)上另建新楼房校舍。
1991年,为纪念威圣烈士,发扬他追求真理孜孜不倦、投身革命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县人民政府命名海墩小学为“威圣小学”。随着时代发展,原威圣小学的老校舍已不适应形势需要,县政府决定拨款,镇村政府联合出资,划出十余亩土地在中横齐家西北角新建“威圣小学”,建造房屋1000平方米,三层九个教室、三个办公室,宽旷的操场,同时建有贺威圣烈士事迹陈列室,1998年竣工。学校在建造中拨款不足,村人纷纷解囊捐助,捐款共有十多万元。
由于新形势下学校体制变化,威圣小学在新世纪后并入贤庠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