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民
今年农历壬寅年,六十甲子,斗转星移,又到了“虎”年。虎年虎虎有生气,自然想起了象山历史上的老虎和有关老虎的故事。
象山历史上多虎患,也曾是老虎的故乡,距今50来年前,象山还有老虎的踪影,这对于今天年轻的象山人来说,可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不可想象的事,其实这就是历史。
象山地处东南丘陵,古时地广人稀,山林密布,动物出没。《唐蓬莱观碑》云,当时象山“荆榛丛聚,荒山属层,叠翠寒冷”,为华南虎繁衍生息提供了较好条件。华南虎,体大,性凶猛,四肢强壮有力,行动轻巧无声,眼上有毛,系云白色,故称吊睛白额虎,令人生畏。
老虎是森林中动物之王,凶猛异常,因此它是勇敢的象征,亦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之一。象山人民对它十分敬畏,把它印刻在许多象山地名里。
一、象山历史记载中的老虎
象山老虎的出没,由于资料的缺失,很多没有记载。最早的记载是明正统五年(1440)的“虎灾”。弘治十八年(1505):“有短尾虎攫人于大众中,噬之,后射死。”嘉靖四十三年(1564):“八月十四夜至十八夜,月圆如望,西沪潮溢,三日不汐,猛虎、毒蛇伤西乡男女无算。”万历三十五年(1607):“负郭虎灾,日未浦,村人闭门不敢出。邑令吴学周祷城隍庙,越日虎殒。”崇祯六年(1633)六月“虎入北门”。清顺治八年(1651):“虎灾,伤人甚众。”康熙四十七年(1708):“西乡虎灾”。五十七年(1718):“西乡虎灾,伤人甚多。”六十一年(1722):“东乡虎灾,黄毛红鬣,噬五十余人,官民设醮驱之。”乾隆四年(1739):“虎灾,伤人甚多。”道光八年(1828):“秋,有虎渡海,至南向处溺死,土人获之。”(《韦庐札记》)。1951年,爵溪渔民老大吴善友从海上捕得一虎,抬上岸时虎已死,鼻孔流血,沿街市民争观。1969年,下沈官山村村民朱根木为救村民朱友成,打死猛虎,轰动乡里。从此象山虎影绝迹,成为象山历史上最后一次记载。象山历史上虎患猖獗时,老虎意然入县城之北门,大摇大摆、趾高气昂,也足见威风。时至今日(从1969年最后一次出现在下沈官山),不过50多年历史,已至灭绝,实在悲哀。如此巨大动物在自然和人类双重夹击下,“轰然倒下”,在象山灭绝,实在值得人类深思、深思、再深思。
二、杉木洋:老虎背太婆
象山东乡,古代肯定是华南虎活动地方,我在调查盐文化的时候,到杉木洋村时,最初听到的一个故事,竟然是徐氏太婆被老虎叼走丧生的故事。
杉木洋徐氏,是象山唐代首任县令徐旃的后裔。唐时住大徐,后因从事盐生产,元初迁往杉木洋。杉木洋建在尖峰山东北麓山岙中,古代周边皆杉树成林,故称杉木洋;山下为海涂,是最佳发展盐业生产地方。茂密的山林为煎盐提供了大量的燃料。村民在山脚下,搭有盐灶,聚团公煎。一旦烧盐开灶,灶户们全都上阵,聚在灶旁,白天黑夜连轴干,二十四小时干通宵。山脚下,火光熊熊;山坡村庄里都是老人小孩,少有人声。一天夜里,灶民们正在挥汗煮盐,远处传来虎啸。不久,只听得村庄上有人大喊:“太婆被老虎叼走了!”盐民们放下盐活,手提木棍、铁铲,手持火把,敲着铜锣,一声呐喊,向老虎追去,绕过山湾,只见留下太婆一双鞋子和一汪鲜血,老虎已不见踪影。老虎背太婆的故事,无疑是反映了盐民当年生活环境的恶劣和劳动的辛苦。宋代诗人柳永写过《煮海歌》:“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当初读到“豹踪虎迹”时觉得他也许有些夸张,但是调查了历史,方知当年无论象山还是定海(今镇海)、舟山,都有虎豹的活动。从杉木洋元代时太婆被老虎所叼,可见元代,甚至元代以前唐、宋,象山东乡华南虎活动之一斑。
三、虎啸铺:虎啸伤人
象山大徐镇,有一个村庄,叫虎啸铺,在大徐镇南偏西童家山东南端。此村始于明代,原称“火烧铺”,后取吉祥之意,名太平庄,但太平庄不太平,半夜里这里经常听到虎啸,令人毛骨悚然。还不时有老虎出来伤人的事。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虎患严重,竟伤人60余,一时惊恐,村人遂建玄坛庙,请玄坛神赵公元帅镇虎,村庄亦就改名为“虎啸铺”。
虎啸铺附近有一个村庄,叫塔幢,在大徐镇东北0.95公里处。沿吴家山东南麓呈块状分布,这是一个宋代古村。古代,这里树木茂盛,虎狼出没,经常伤人。村人没有办法,只好请一个道士造一塔以示镇虎。塔基由三块火石垒成,方言“垒”,为“幢”音,意为重叠上去。今塔基尚存,这个村名表示着曾与虎患有关的千丝万缕关系。
大徐镇南部还有一个叫大麦岙的村庄,在蒋家园东偏南0.7公里处,范家山西南麓,冯、陈姓居多。相传旧时常有猛虎出没,因此名为大猛岙,村以岙名。后来猛虎渐渐消失,村名也转音为“大麦岙”。
四、墙头岭下:陈亨云徒手击虎
墙头岭下《陈氏宗谱》有王时蕙《书陈亨云事》云:陈亨云,象山(墙头)岭下人,祖辈业农。云有膂力,少习弓马。及长,无所去处,乃效力某协标下,时世宁谧,无所就,郁郁归。有习技勇者,欲与之较力,访云,适耕于野,未与面识。询之,曰尔处有陈某者。云知其意,绐之日:吾兄也,欲见从我行。乃以耕索束牛宇腹,负而趋访者,骇曰:“弟无闻,乃如此,渠兄又不知如何。”遽遁去。尝析薪入山,有虎伏深莽伺人,云勿之见,既与虎近,虎迎面奋起搏之,云急欲避勿及,并前足已跨及肩。云急弃斤,以首承虎颊,两臂从虎腋出,掣其背,甚力。虎欲噬,则首不得动,欲攫,则胫阂于肩,窘甚。然云亦无如虎何,思唯击其势,乃可殪急,以足连蹋之,虎痛,忽退。前有涧,力推之,堕而死,而云亦惫。明日,畀诸县,获上赏而归。其乡人为计其斃虎之数,总十有六。
陈亨云是象山历史上的打虎英雄,可惜少为人知,当时历史条件下,消除虎患亦是侠义行为。亲手斃虎16只,也许数字还有待考证,但是打虎的英雄事迹足可以让象山人自豪的。
五、四条岭:负斗桶而行
旧时象山西乡多虎,历史上多有虎灾的记载,虎患十分严重。以致行路十分危险,大有武松过景阳冈那般险情。
清代倪象占著有《蓬山清话》,在“道路”一目中记载:“今大桥向南小路曰四条岭,可出田岙,经官山,上石门岭也。四条岭上有村曰‘破塘’,殆破站之义欤。递铺、役丁皆负斗桶而行,斗桶藏半身,避虎狼荆棘之害也。”当时虎灾横行,行人过象西古道,需身负斗桶,套在身上,露出头部,可掩住半个身子。如果遇见虎狼,虎狼亦以为怪物,人一下蹲,头可缩在桶内,虎狼亦不敢走近,故能避得一时之灾,躲避虎狼的侵害。
四条岭在今西周境内,四周多高山,古代虎狼出没,十分危险。但又是象西要道,行人必须经过。故而创造出负斗桶而行的办法,帮助“递铺”“役丁”避险,行人也跟着学样,久而久之,成为象西古道的一项独具特色的行旅风景。
六、爵溪渔民:海上捕虎
山上有虎,想不到象山爵溪渔民在海上也能捕到虎。
1951年三四月间,爵溪渔民老大吴善友、船员吴阿登5人,驾一独捞船从沈家门做运输返家,船至穿山外崎头洋,见海上浮一物。近看是虎,已奄奄一息。船员以撑蒿钩之,虎沉难钩,放下小舢板,绳索捆虎,合力拉上船。时虎已死,身犹热,鼻孔流血。船至爵溪沙头,四渔民抬虎从东门入人乾街吴家,沿街居民争着观看。额上毛纹似“王”字,眼圈长白毛,浑身褐黄,黑色条纹。时人分析,虎可能来自四明山,觅物至鄞县穿山,在跳跃涧沟时,失足落海,或追猎物过猛,在悬崖刹不住落海云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