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俞宇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涂茨镇长沙村的来发水产育苗区,只见一个个约30多平方米的养殖池内,几百只虎斑乌贼有的静静伏在水底,有的争先恐后抢食……象山来发水产育苗场负责人、乡土专家黎盛站在水池边,不时地观察水体情况。“那边池子里的虎斑乌贼‘打架’后喷墨了,我们要马上进行换水,不然一整个池子的乌贼都要‘全军覆没’。”黎盛介绍道。
1992年,黎盛从象山石浦水产技校毕业,1997年他又到宁波大学读了三年专科,一直从事水产育苗行业。起初,黎盛培育过虾苗、蟹苗、贝类苗,随后在他的恩师——宁波大学海洋学院蒋霞敏教授的影响和建议下,黎盛又和宁波大学的团队合作,开始进行乌贼、管角螺的人工培育。
黎盛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东海渔业资源发达,光乌贼就有多种:曼氏无针乌贼、虎斑乌贼、拟目乌贼……想吃到并不难。不过,随着渔业资源衰退,曼氏无针乌贼、虎斑乌贼一度在东海难觅踪影。以曼氏无针乌贼为例,2000年研究人员曾在浙江海域搜了个遍,一共才抓到38只。于是当年以蒋霞敏等教授带领的团队,在国家、省、市等科技计划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开展曼氏无针乌贼繁育生物学、人工育苗及增殖放流的研究。
经过数年潜心钻研,宁大科研团队逐渐掌握苗种繁育、增殖放流等方面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规程。2012年起,来发水产育苗场开始承担曼氏无针乌贼的人工培育和放流增殖,至今已累计放流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2亿粒,近年来增殖放流效果显著,渔业资源明显恢复。
“从目前反馈来看,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它个体小、养不大,经济效益不高。”黎盛说,为此宁波市科技局提出养殖大个体乌贼,也就虎斑乌贼。据了解,相比别的乌贼品种,虎斑乌贼肉质偏脆,有嚼劲,白切、油炒都很鲜美,甚至可以生吃,做刺身口感非常好,而且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营养价值高等优点。
然而当时虎斑乌贼的人工培育技术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在宁大科研团队的技术支持下,黎盛也带领团队从零起步探索培育虎斑乌贼。“孵化、失败,找原因、再来一遍……”历经了10年的不断尝试,不断地摸索总结经验,黎盛终于攻克了虎斑乌贼全人工育种的技术难点。“概括来说,对虎斑乌贼影响最大的是盐度和温度的变化以及幼体开口饵料的掌握,只要能掌握这几点,成活率将大大提高。”黎盛表示,虽然技术上有所突破,但实际培育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一年气温一下子骤降加之大暴雨,工作人员来不及保持池水的温度和盐度,结果一池子的虎斑乌贼全部死亡。
“培育过程漫长且困难重重,不过我们没有想过放弃,越困难越要克服。”凭着这股韧劲,黎盛越挫越勇,反复不断地试验后,他逐渐摸清了虎斑乌贼的习性,并成功实现了虎斑乌贼的全人工育苗。
如今,来发水产育苗场每年培育虎斑乌贼苗种的数量在30万只左右,其中约10万只苗种供给宁波、福建、广州等地的养殖户。“一只虎斑乌贼长三个月就能达到一斤以上,而活乌贼市场售价在150元一只左右。”黎盛说,即便不是成活状态的虎斑乌贼,也能卖出50元一斤的价格,所以养殖户的收益还是挺可观的。此外,黎盛还经常为养殖户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养殖户遇到问题了,我们提供免费指导,及时解决问题,保证他们的养殖效益,提升他们的养殖积极性,也有利于我们种苗孵化和销售。”
眼下,除了水产苗种的规模化繁育,黎盛正准备做大做强虎斑乌贼的产业,计划建设一条冷藏、加工生产线,将虎斑乌贼加工成刺身,进一步拓展乌贼的消费市场。“把一件事做好,做到精,这要靠工匠精神。”黎盛表示,今后将在工作中继续发扬好工匠精神,推动种苗改良、技术指导、产品经营等方面的转型升级,帮助更多养殖户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