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丽敏
鹤浦海岛拥有78公里海岸线,风光旖旎,林木葱郁,山涧清澈,空气清新,农渔产品丰富。这是一个需要你亲自来挖掘体验的地方,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寻一日空闲,去鹤浦海岛游上一天,定会收获满满。
访南田县署
到了鹤浦镇,必须打卡的景点是老县衙。走进樊岙村,在路牌的指引下,很快就能找到这一处古朴而宽敞的院落,大门中间有一对铺首衔环,门上有块黑匾,上书“南田县署”四个端庄的大字。
跨进门内,一下子跌入了浙东沿海一段曲折悲壮的民族斗争史。第一站参观的是看守所,刑讯室、狱警寝室、牢房、办公室,这些都是当年原有布局的重见。从大革命到南田暴动,再到海岛剿匪,无数仁人志士曾在这里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第二站是公堂,正堂中间悬挂着五色旗,旗面为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意为“五族共和”。在参观中得知,民国初年依旧有公堂,但是已经更加民主,不能叫“老爷”,也没有下跪,百姓诉讼可以旁听,公堂一角的几排台阶,就是给旁听的百姓坐的。
第三站是南田历史文化陈列展厅,这是一部视觉表谱图像与文字的编年史,光阴荏苒,6000年的沧海桑田在这里盛演。
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远古到明末这段历史。南田从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走来,从此开启了文明,尘封的记忆犹如洒落沙滩的珠贝,熠熠生辉。第二部分从清兵入关开始讲起,南田从此作为浙东重要抗清根据地,谱写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篇章。第三部分从光绪元年(1875)南田开禁讲起,这是南田开创历史征程的新起点,从成立南田垦务局、南田抚民厅,到南田立县,南田终于走上了正常的社会发展轨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南田与时代一起前进。第四部分进入辛亥革命胜利以后的时期。1912年,南田独立建县,至1940年,并入三门县,共28年。立县后的南田由八岛组成,四区十都构成了行政区划。孙乃泰为首任县长,地方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当时商铺林立,业态丰富。1952年7月25日,省政府正式宣布三门县南田区划归象山。
第四站是南田非遗文化展示馆,可以在此感受海岛渔乡的独特文化风韵。从小舢板到大捕船、机帆船,再到大马力钢质渔轮,至如今的远洋船,南田渔民世世代代以海为生,大海养育了他们,他们也创造了人与大海和谐相处的盛景。
南田渔民天天跟大海打交道,知道大海的脾气,拥有一套自己的渔谚。抬头看眼前一个个吊牌,每一个吊牌上都写着一句话。“初一、十五鸡啼涨,初三、十八昼过平”“初八、廿三晚和平”“二十夏岸天光泽”“黑夜大初一,亮夜大十七”……这些充满渔民智慧的谚语,是渔家生产劳动的法宝。
在这里,可以看到当地渔民的捕鱼方式,渔民还以各种动物的名称命名船部件,构成了妙趣横生的渔船十二生肖习俗。游客来到此处,必定会在这艘十二生肖船模前停留,根据自己的生肖寻找本人在渔船中的位置,煞是有趣!
除了海洋作业,馆内还展示了形态多样的海涂作业,诱望潮、骑海马、涨弹涂、抓蛏子、耙沙蛤、晒紫菜、拉海带、捡泥螺、凿牡蛎等,构成了一道蓝色海岸的交响曲。
吃完这顿“大餐”,走出南田县署,鹤浦还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在等着我们,快快奔赴下一站吧!
走古道看白鹭
高坎头村古道历史悠久,曾是该村通往镇里的唯一一条道路。古道在山间蜿蜒,世世代代村民肩挑手提,顺着古道一步步前进,把农产品搬到集市。直至1990年高坎头隧道通车,这条古道才废弃。几十年无人行走,古道早已淹没在杂草和树丛中。2016年,高坎头村行政班子商议还古道本来面目,大家一起动手,村民们带上柴刀,将杂草小树清理干净,一条荒废多年的古道又现出原来的样子。该条古道长约2公里,颇具古意。路上有两处岩石群,岩石缝里长满了美丽的多肉植物。此路还经过两处小景点,一处是名为“青蛙嘴”的大石头,另一处是古廊遗迹。古道重新开通后,村民在山下入口处插上指路牌。得知消息的游客纷涌而至,边走古道边拍摄,兴致勃勃,喜欢采多肉的游客还特意带来了小铲子和篮子。
在高坎头村,还有500亩连片的农田,风景一年四季变换,一望无际金灿灿的油菜花、绿油油的麦浪、黄澄澄的稻谷、白茫茫一片的雪景,无论哪个季节,都是一幅美丽景象。村里设有一个最佳观景平台,站在这个平台上,能摄下500亩农田全景。
村口还有6000余亩滩涂,这里是一片广阔天地,是白鹭的天堂。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白鹭在滩涂上空飞翔,还有几百上千只白鹭经常集中停留在滩涂边的山坡上,蔚为壮观。看完静态的古道和农田,再去看看动态的白鹭,一动一静结合,恰到好处。
玩累了,就到村里的农家客栈歇歇脚,品尝农家餐,或在农家客栈住上一晚。临走时,游客还可到农户家里购买农家鸡蛋、蜂蜜、手工番薯面、虾干等物美价廉的土特产。
约会神秘岩画
到鹤浦镇旅游,千万别忘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就是去大百丈村亲眼看一看岩画。岩画,顾名思义,就是画在岩石上的画。如果,是现代人画在岩石上的,这并不稀奇。大百丈村的岩画是人类的先祖画上去的,古老、沧桑、神秘,难得一见。
来到大百丈村,只要稍加打听,就可以找到通往岩画的路。这是一条新修的路,很平整,一路上,鸟鸣啾啾,路旁就是果园,可以看见村民在果园里辛勤劳作。遥想,很多年前这儿就有了村子,就有村民在此劳动,在劳作之余,一位擅长画画的村民还在岩石上搞创作,顿时,眼前的这片土地就有了厚重感。
顺着缓坡慢慢往上走,抬头可以看见,不远处的山顶上,有一块大岩石,岩石上面已经人工盖起了一个圆顶。一位年老的村民说,小时候看到村里有块大岩石上刻着奇怪的图案,大家都不以为意,现在专家考证出来说这是很珍贵的文物,所以给岩石加了“盖子”,把图案保护起来了。
山并不高,不知不觉就走到顶了,画着图案的这块大岩石就在眼前。岩画的面积大约有20平方米,图画共有16幅,依稀可以辨认出人、鱼、船等图案。
瞧,这幅岩画画着几条鱼,是期盼家人出海捕鱼鱼虾满舱,还是祝愿家中年年有余?这两幅人像画的是神像还是首领?是叫他们护佑一方平安吧。这一艘是渔船吗?靠海吃海,古时候,这儿的村民也应该是以打渔为生的,风里来,浪里去,村民们最大的心愿是平安,将渔船画在这里,是为出海的家人祈福吧。
“我画画不是为了展示才华,是为了向后人讲述远古的故事。”
耳畔仿佛传出一个声音,眼前恍惚出现一个趴在岩石上作画的远古时代的画家,他手中的刻刀就是画笔。他独自一人,一边构思,一边作画,嘴角挂着恬静的笑。假如时光可以穿越,假如他地下有知,当他获悉大百丈这块大岩石上的岩画作品,已经被保护起来,向游客免费开放参观,假如他知道参观者能用一种敬仰的姿态来到这里,他的笑容一定会更加甜美!
大百丈村的岩画,不仅仅是画,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字,特殊的声音,它可以唤醒现代人沉睡已久的原始精神,让我们重新认识中国的古代文明,以及中华文化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吃一碗老虎面
来到鹤浦,还有一件事非做不可,那就是有仪式感地吃一次象山海鲜面——老虎面。鹤浦的早晨就是从一碗热气腾腾的老虎面开始的。
大清早,鹤浦菜场就开张了,小贩们叫卖着新鲜的海产品。老虎面馆,就位于鹤浦菜场内。和其他海鲜面馆不同,这里的每一位顾客都需要事先到店外的市场里自选海鲜,以此来确保海鲜的绝对新鲜。想吃贝类?想吃虾?想吃鱼?活蹦乱跳的东海野生小海鲜,自己挑、自己买,然后拎到老虎面馆里,让老板给你做一碗老虎面。在热力的烹煮下,米面渗入了猪油的醇香,咸菜的酸爽和海鲜的鲜味,一碗海鲜面不过三五分钟就可完成。老虎面最大的特色是“鲜”,吃过一次后,会忍不住隔三差五专门去鹤浦吃。
林玉燕是土生土长的鹤浦人,是老虎面馆的创办人,因为她的丈夫绰号“老虎”,面馆就命名为“老虎面馆”。面馆开了近30年,每逢节假日,老虎面馆生意特别红火,一天能卖出几百碗面。每天凌晨3点半,面馆工作人员就起床备料,熬猪油是他们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用猪油烹制的菜肴独具风味,多年的经验,让他们对米面、猪油、咸菜和海鲜之间的微妙关系特别敏感。由于从凌晨开始一直忙忙碌碌,到了下午3点,老虎面馆就关门休息。
对于岛上的渔民来说,吃面带上自家的鱼货,无疑是最经济实惠的;或者在店铺外的菜场顺手买上几样,丰简好坏全由自己拿捏。细腻的米面,配以新鲜的海鲜,一日三餐都可作为主食。这不仅是因为店铺位置讨了巧,最关键的还是顺应了鹤浦人的生活。而对于游客来说,到了鹤浦不吃老虎面,就仿佛白来了一趟鹤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