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今日象山》刊登《文明婚丧,全民动员》的宣传图片,介绍西周镇通过张贴倡议书、签订承诺书、志愿者上门宣讲等形式,有声有色地开展婚丧礼俗整治,赢得了镇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自4月1日起,我县将实施婚丧礼俗新规定。提倡婚事和丧事新办简办,相比后者难度更大。民间自古“死者为大”,传统习俗根深蒂固,新规定施行过程中,可能会遭遇人们有意无意的抵触,特别是丧限3天“硬杠子”难以执行到位。之前,在我县南部,治丧10天、半个月并不鲜见,其间和尚、尼姑、念伴轮番登场,通过扩音设备彻夜敲唱;客人来了一拨又一拨,大宴小宴餐餐张罗,不仅严重扰民,还造成丧主巨额开销。人们深恶痛绝,又想到“人难免一死”,除了摇头,便是“俗不可免”的无奈叹息。
同在象山半岛,西周地区治丧还算纯朴、简约。当地治丧风俗,停尸一般不过3天,由于丧期短,佛事、酒宴也相对简单。上个月,《今日象山》就报道过西周镇周华安操办丧事,不纳礼金,不点香烛,拒收花圈。周华安的做法不仅没人奚落,反而获得了一片点赞叫好。这种公序良俗,西周人长期坚守、代代传承,在丧事互相攀比、大操大办的大背景下,显得沉静淡定,难能可贵。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俗息息相关。行丧从简、不搞铺张浪费,人际关系淳朴、一心扑在生产上,西周镇的产业兴旺便是最好的例证。事实证明,那些“丧日拣不好,丧主不吉利”的谵妄之语非但极不靠谱,而且费事耗财、害人非浅,真正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时下,县委出台婚丧礼俗整治新规定,吹响了移风易俗的嘹亮号角,也给“思想保守者”顺坡下驴、借梯下台、求得精神解脱创造了大好契机。各地要认真学习西周镇的做法,借势宣传、有效落实,让节俭治丧成为新风尚、“新常态”。